义乌九成大学生返乡就业

2010-12-14

义乌,每年有三四千大学生前往杭州、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的城市读书。毕业后,义乌籍学生流向了哪里?

昨天,记者从义乌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受义乌开放的市场、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家庭观念等因素影响,约有九成义乌籍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昔日“拉出去一火车,拉回来一汽车”的人才流失局面,已慢慢消失。

大多学生

毕业后选择回义乌

今年23岁的小吴,在国际商贸城四区跟父母做生意,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单、发货。“我在店里待了快两年了,以后我会接爸妈的班。”小吴说,他还是上海一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四学生时,就已明确了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回家帮爸妈打理生意。所以,当学校组织实习时,他早早回到义乌学做生意。一段时间做下来,小吴对生意上的事情,基本能应对自如,甚至独挡一面。

无独有偶,家在义乌苏溪镇的小莲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了义乌。小莲从丽水一所专科学校的设计专业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起步时得到家里支持后,小莲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店铺、工厂和客户。明年,她打算扩大规模,做大外贸生意。

出去3800人

回来3400人

谈到为何不留在就读城市而选择回义乌,小吴和小莲的答案几乎一个样:“这些年,义乌经济发展很快,机会也蛮多的。”

他们的说法也与义乌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虞红良的分析同出一辙。虞红良说,义乌经济发达是大学毕业生返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在这几年的全国大专院校招生计划中,义乌籍生源数量保持在3800人左右,也就是说义乌每年约有3800名学生到其他城市的高校就读。三年或四年后,选择回义乌人数约为3400人,返乡率接近90%。

去年返乡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以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生居多。返乡之后,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从事经贸活动,还有部分进入了公务员队伍或直接下了基层。

虞红良说,除了经济原因外,义乌本地家庭传统观念也是学生大量返乡的原因之一。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大多为“80后”,这代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为了使生意能够继续,消除生活上的孤独感,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回义乌工作。

小吴的爸妈都是市场里的老经营户,在四区有两家店铺。他们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家里就一棵独苗。儿子能体谅父母的心思,我们也很高兴。”

义乌促进

大学生就业政策多

义乌籍大学生愿意返乡,还得益于近年来义乌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措施。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返乡大学生就业,政府从各个企业和单位中,挑选了23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被选中的企业和单位,须提高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招收大学生,见习基地发给见习生的生活补贴不低于义乌当地98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另外,义乌市财政还按每人500元/月的标准对就业见习基地进行补助。

虞红良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期为6个月至一年。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将负责安排毕业生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培训指导。这种方案的好处在于,可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目前,义乌有数百名高校毕业生享受到了这一优惠政策。

此外,义乌还发布了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指导计划,推出了不少公益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并对家境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帮扶。

更多精彩内容:威廉希尔app 大学频道     精品专题:大学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