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lz
2016-09-18
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扎实走好每一步,为将来升入高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初一语文幼时记趣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 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1)识记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小黑板),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
(2)教师要文中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如“作……观”“以……为”“……为所……”等。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八、说板书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语文幼时记趣说课稿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