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j
2017-05-10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二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学习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3、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迁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 说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合作、探索、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类比归纳,最后抽象所学知识。
3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展示交流。
四、 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是考查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一个实际问题;问题(2):是考查黄金分割点的问题;问题 (3):是考查增长率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方程:
(1)x(x+10)=900 (2)x=1·(1-x)
(3)5(1+x)2=7.2
此方程的建立为下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问题中所列的三个方程
(1)x(x+10)=900,即x2+90x=900
(2)x2=1-x
(3)5(1+x)2=7.2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类比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
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让学生思考: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让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3.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做一做 2
(1)、将方程(8-2x)(5-2x)=18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且求出其中的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和常数项。(可让学生合作交流,然后独立完成)
(3)、教材19页练习题⑴⑵⑶⑷。
(4)、拓展提高: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做一做,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还为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畅谈收获吧!
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基本题:教材19页习题1、2、3;(做作业本上)
综合题:教案中的作业设计(做在学案上)
附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是常数,且a≠0)
五、 说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或突发事件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根据课堂实施状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及时性评价,并及时从教学中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根据课堂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我说的这些,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二元一次方程说课稿就为大家整理到这儿了~威廉希尔app 会持续为大家搜集说课稿内容,大家快点击【数学说课稿】查看吧~
相关推荐:
标签:数学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