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lz
2016-08-29
老师和学生一样,需要做一个规划。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读文导入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神奇的山水都还蕴含着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两相比附,更有情趣,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这些画山绣水。
1.学生朗读课文。
2.就自己感兴趣或认为优美的语句旁批心得、体会。
二、品味运用
1.教师结合课后第二题,为学生示范品味。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教师示范赏析。
明确:
(1)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2)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钟乳石的精美和形态各异。
3.指导学生品味赏析。
请同学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欣赏,注意句子采用的修辞方式与表现的内容。
4.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或段落。
5.请同学们就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及句子的形式。
教师也可提供参考仿写的句子:
(1)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2)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6.交流仿句,师生共评。
三、探究质疑
1.“学贵有疑”,请同学就自己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全班解疑。教师补充疑难。
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引导并明确: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充满诗情画意。请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介绍一下家乡的风物。注意说话时可插入诗词、传说。语言要富于变化。
2.就文中第4段“漓江水色”和第5 段的“鱼鹰捕鱼”展开想象,画一幅画,并写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资料宝藏】
1.《画山绣水》简析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县人。和刘白羽、秦牧一起被称为我国当代散文三大家。其散文三大特征:浓郁的诗意;新颖精巧的构思,曲折有致的结构;语言凝练、活泼,含蓄、明朗。
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致而丰腴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帧帧美的画幅:“最恬静的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渔翁捕鱼的神奇景象以及磨米山、寡婆桥等等奇山怪石,一处风景,引出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故事。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秾丽明快,或着意浓抹,或悉心淡妆,在构思上以美写情,景情相生,把情写得更浓更美。“色彩即思想。”(列宾语)不但色彩可以反映被描写对象的思想意义,而且作家自身的思想倾向、美学趣味也必然表现在对被描写对象的色彩运用上。在作者笔端,山水风光、花虫鸟兽,无一不附着美的神韵,而这一切恰似五彩缤纷的光束,始终对准普通劳动者的心扉,即以充满着如诗如画的场景来衬托渲染人物的精神面貌。该文以画山绣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作为画卷之间连缀的内在思想红线,作者热烈的感情充溢于画卷之中,情绪心境的色彩完全附丽在这景物的感受之上。
2.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杨朔本质上是一个诗人。早期的钻研古典诗词、酷爱诗歌创作,是他个性和气质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与显现。他自己曾说过:“我该是个诗人!”但革命战争把他推向了小说和通讯。他在他创作的前三个阶段里一直是交叉并进地写作这两种文体,基本上抑制着他的“诗魂”。从《香山红叶》等文章的创作开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诗情的喷吐口,一发而不可收地酿制了一篇篇贮满诗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为人和为文、气质和风格得到了比较的一致,相对的统一,使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这不啻是他在散文艺术王国里的勇敢宣言!散文,历来就是“直说”,所谓“直陈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讲究“情文并茂”而已;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虽写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当注重炼意和锤句,开始使散文贮满了诗意,但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也没有把这种倾向贯彻于他的全部作品。杨朔则不同,他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
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在《海市》中,他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海市蜃楼写得影影绰绰、飘飘渺渺,使人读之大有仙风扑面之感;在《泰山极顶》中,他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像要流下来”,在他的笔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在《雪浪花》中,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的场面,是那般欢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又是那般开阔、静谧,令人遐想。杨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独异的艺术天地,而且往往是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不容易的。在当代散文家里,像他这样具有很强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难寻觅。
由于他的散文是“当诗一样写”的,所以很自然地它们就诗意盎然。这个“诗意”,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像《泰山极顶》里,以“倒展”开来的“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为贯穿线索,当它“露出画卷最精彩的部分”时,文势突然翻跌,点出“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的主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在思想升腾中溢满了浓郁的诗意;在《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双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意;《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像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樱花雨》中,君子“忍不住”悄声所说的“敢情是罢工吧”一句话,以及她柔和眼神中跳出来的“两点火花”,使“我”深感“错看”了她,“想不到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在一“抑”一“扬”中使思想升华为动人的诗章。其他,像一只蜜蜂,一堆蚁山,一颗宝石,一盏小灯,一簇浪花,一弯夜月,一尊“鹤首”,一泓泉水,在杨朔笔下也都抹上了“诗”的色彩。他曾这样说过:“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杨朔总是这样在生活中寻觅“诗意”的:他一旦动情就苦苦思索内里的“底蕴”,并凭着他“自有诗心如火烈”的气质、意匠,把它“化”为作品的诗思、境界,这样,自然就“散文亦是好诗篇”了。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杨朔的散文多写得往复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讲究“起笔”,一般总是先声夺人,起势不凡;然后就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多是“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他的这种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艺术。
另外,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揉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但杨朔散文也是有其明显缺点的。这个缺点我们可以从更高的美学的层次上来认识它。他的散文除了人们常常说到的具有“诗魂”之外,实际上,它还同时具有通讯性和小说化倾向。这是和他由写通讯、小说(而且写了那样长时间)走向写散文分不开的。艺术散文的题材多为往事回忆(或“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杨朔则不然,他的散文的题材都是相当“现实”的,不是“忆旧”而是“追新”,是未经沉淀的新生活的掠影。早先的《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石油城》是这样,后来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还是这样。这一方面固然增强了艺术散文的现实感,使它保持了和生活同步的“新”面貌(这是非常可贵的,是杨朔散文的一大优长);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报道气的痕迹。如《海市》,总感到它是报道长山列岛今昔巨变的。《雪浪花》,总感到它是记写“老泰山”遭际、性情的。这样,文章的客观性就会挤压主观性,“它”或“他”就势必会排斥“自我”。这种残存的通讯性,不能不影响艺术散文个性和感情的充分发挥。小说化倾向也是如此。《雪浪花》最典型,它发表后曹禺最早评论这篇作品,就说它是一篇“好小说”。像这样刻画人物、讲究故事的文章还有《香山红叶》、《海天苍苍》、《百花山》、《黄海日出处》等。即使是像《茶花赋》、《荔枝蜜》这样的作品,那里面也有“普之仁”、“老梁”这样的人物(其实,他们是完全何以更加“淡化”、“虚化”的)。多出现人物,多使用对话,这几乎成了他散文的一个特点。这些,和诗化倾向结合起来,就较多、较重地偏离了艺术散文的内在轨迹。可以说:杨朔散文是独特的、新颖的、有创造的;但它并没有全面体现、充分发挥艺术散文的美学特质。表现“自我”的不足(他几乎没有一篇写“主体”、写“内宇宙”的作品),这是通讯性所造成的:作品人工气的存在,这是小说化的必然影响;文章雕凿痕迹较重、失之太“做”,这又是诗化主张带来的结果——看来,他在进行大胆艺术探索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
散文虽然与诗毗邻,但它永远是散文而不是诗。把散文写成诗(杨朔散文实际上是以“诗”为主导的“多声部”大合唱、交响乐),并不是散文的坦途。但杨朔毕竟是大手笔,所以他还是大致把握住了作品的“火候”、“度量”,做到了独辟蹊径、自成一体;那些学步者也走此“途”(这本非“正道”),则“东施效颦”,了无成就,这是杨朔不能负责的。至于指斥杨朔“粉饰”,更加离谱,既乏“知人”,又未“论世”。评价这样一位有才华、有创新而又有勇气、有操守的优秀艺术家,是应该更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
(摘自《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3.桂林山水甲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广泛分布的国家,岩溶类型复杂多样。桂林一带的岩溶发育最为丰富集中,经过漫长年代的风水剥蚀,形成了秀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峰丛和峰林,可谓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我国最典型、规模最大的喀斯特风景区。
桂林美,山、洞、水,陈毅曾赞之为“桂林三绝”。
桂林山水北起兴安,南至阳朔,绵延200余里。其精华可用一江(漓江)、二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作为代表。
(一)桂林的水,漫江碧透逶迤萦回。举世知名的漓江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自桂林至阳朔 83公里 的水程之间,奇峰重叠,山水相依。茂林修竹,田园似锦,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自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二)桂林山多岩洞,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芦笛岩:位于市西北约 七公里 的光明山南侧。岩下有石灰岩洞,洞深 240米 ,洞内游程约 500米 ,曲折萦回,雄奇瑰丽,大量天然钟乳石组成各种美妙奇特的景物如盘龙宝塔、云台揽胜、石乳罗帐、原始森林、幽景听笛等,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为中外游人所神往。
七星岩:位于市东普陀山西侧山腰。原为古地下河道,游程约 一公里 ,是桂林最大的岩洞。包括六个洞天、两个洞府,其中石柱、石笋林立;钟乳、石花杂陈。瑰丽多姿,精巧神奇,有“广寒宫”、“古榕迎宾”等四十余景。
(三)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拔起峭峻,山色青黛,宛如碧玉。
叠彩山(桂山):横列市区偏北。这里山层横断,有如叠彩,故名叠彩山,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主峰——明月峰高 223米 。山上有叠彩楼、迎风楼、仰止堂、叠彩亭、一拳亭、拿云亭、望江亭等。山间新植桂林,入秋芳香四溢。半山有风洞,南北对穿,仅能过人,最是奇特。登山至越阁,可远望漓江景色,风光如画。
伏波山:在市区伏波门外的漓江边。因此山阻遏江水,形成深潭,故名伏波山,山上有临江阁、回廊、茶室等。登阁一览,伏波胜境,皆入眼帘。
独秀峰(紫金山):位于市中心,是桂林的一座主山。故峰挺拔,四壁如削。素称“南天一柱”。从西麓上山,经过306级石阶到山顶南天门,远望云山,桂林全景历历在目。山麓岩洞,石刻甚多,供游人尽情观赏。
此外,还有象鼻山、南溪山、宝积岩洞穴遗址、甑皮岩洞穴遗址、王城、古南门、靖江王墓群等著名景点,以及邻近的古老运河灵渠、花坪自然保护区和龙胜梯田的迷人风光等,构成了桂林旅游区的丰富内容。
久负盛名的桂林,从唐代中期起就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文人名士纷纷慕名而至,留下大量诗文作品,各景点中现存的石刻就多达两千余件。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曾写下千古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人们喜爱桂林山水之美,历代屡有兴建,综计楼、阁、亭、台、庵、祠、寺、观200余所,点缀江山,相得益彰,至今蔚为大观。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语文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