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1-18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2、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展示内蒙古大草原、茫茫的大戈壁、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同时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设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几副图片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学生完成了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活动,好学情绪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通过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轻松中导入了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3步:
1、引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设计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地形图,增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此基础上,继续下一个课题。
2、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出探讨问题,
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提出探究思路运用降水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获得这一问题的理解后,出示下一步.
3、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学生探究两个问题,在由年降水量从东往西逐渐减少的目标基础上,给学生确定了新的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积极参与,用已经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击破了难点。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干旱的自然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设置了系列问题,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在对西北地区地形封闭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在讨论、交流、比较后用流畅的语言进行了描述。在学生获得干旱的西北地区这一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更有深度探究意义的两个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通过学生读图和分析这几个问题后,明确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学生已有的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以旧带新,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进而分析地形、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得到了迁移。通过学生对拉萨和成都两地年平均气温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海拔高导致气温低的结论,进而带出高原的地理环境,通过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敏捷性。又引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
[设计思路:高寒的青藏地区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整合。]
三、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 投影展示四大牧场景观图, 图像开路,感知优先,四幅优美的图片,不仅让学生有视觉的享受,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图表练习,引导出气候特征对牧业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
用“两地区是以牧业为主,有没有别的农业?”进行过渡,转到下一环节教学.
2、投影展示“两地区的地形图和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基于学生对两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就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已知探求未知,结合图创设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求答案,并通过列表,让学生“乐而知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分析和记忆能力。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有“事”做的状态中生动有趣地学习。在探究中,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成长。使课堂充满探究,发现的乐趣。学生明确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突出了难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对比分析问题,列表记忆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深化,总结学习的得与失,通过两个题引导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创新。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八年级上册地理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说课稿以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为主要内容,告诉同学们的重难点,赶紧收藏吧~
相关推荐:
标签:地理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