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三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计划模板

编辑:sx_liax

2016-09-28

《最先与最后》一文十分简短,只700多字,却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不为戎首,不为祸始。”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初三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计划模板

浙教版初三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计划模板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

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

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 “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不为最先”。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

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见危机 鸟兽散

不退转 称傻子

[ 板书:] 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不为最先

由来已久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 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 即“耻最后”

见危机 鸟兽散

不退转 称儍子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生活角度——影响广泛)

赛跑落最后者 失了勇气{中途挤入}

{佯为跌倒}

尽跑尽跑{大家嗤笑}

4、阅读第四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历史角度——危害严重) 学生以实例充实之。

四个“少有”

{失败的英雄——如项羽}

{韧性的反抗——

{单身鏖战的武人——荆軻} 后果 见败兆纷纷逃亡

{抚哭叛徒的吊客 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辞,强调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等,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中国人素以成败论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

请归纳出作者的论点。20字内[明确:“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脊梁”,在此的修辞含义是什么? [明确:支撑的顶梁柱,中坚力量。]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三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计划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威廉希尔app 官方公众平台--【精品初中生】正式上线啦,大家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也可搜索微信号“zk51edu”或者直接输入“精品初中生”进行关注!!我们每天会为大家推送最新的内容哦~

初三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计划模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