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lz
2016-09-12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片藤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一、可取的地方
1. 上课前,我把欧·亨利的两句名言板书在黑板上。铃响,让学生齐读,读毕,我说,这两句名言,来自美国作家欧·亨利,他出生于1862年……
可取的地方,欧·亨利的这两句话富有哲理,课后有同学说喜欢,这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方式,很自然;从名言到作家简介,我说话连贯。
欧·亨利的两句名言是:
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并不取决于我们选择了哪条道路,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灿烂的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
2. 继续采用“学生提问,学生竞答”的方式教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二、不足之处
1. 没有确定一个“教学主问题”。
课堂上,学生提了8个问题,我提了3个问题。我提的3个问题如下:
①在琼西的眼里,“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什么?
②琼西为什么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
③那幅画,为什么是“贝尔曼的杰作”?
这三个问题谁最重要?这三个问题可否压缩?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说实话,备课前,讲课中,我都没有仔细斟酌,就按①②③的顺序来讲,平均分配时间,没有主次之分。
现在回头看,第③个问题应该最重要,理由如下:
贝尔曼的画,画得逼真,让琼西信以为真。
贝尔曼的画,挽救了一条生命,让琼西活了下来。
贝尔曼的画,不是普通之作,而是融进了他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贝尔曼的画,是追求了40年、等了25年的一个结晶。
如果“那幅画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来问“在琼西的眼里,‘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什么”,就会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即将死去,生的希望。
拈出“教学主问题”,提纲挈领,以一当十,这一教学思想,我重视不够。
2. 说话不算数。
学生提了8问题后,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讲完课后,我们将从8个问题中,评选一个“最有价值的提问”,给提问者奖励5分。课讲完了,我没有评选,我不该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3. 没有告诉学生提问的方法。
虽然学生提了8个问题,但提问的质量不高。比如,有的学生这样提问: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贝尔曼为什么要帮助琼西?
第一个问题,课文的“题解”部分,给出了答案。
第二个问题,课文有明显的信息提示:同住一栋楼,“把自己当做楼上画室的两个青年艺术家的守护神”,苏迪请贝尔曼帮忙。
怎样提问?怎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怎样让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文本对接?这些问题,我没有考虑。
下次备课,这个问题,我要考虑考虑。
4. 讲故事,不精彩。
讲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欧·亨利式结尾”,我把内容做了拓展,讲《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故事应该很吸引人,但我讲得不流畅,不精彩。何故?还是语言表达有问题。
5. 概念没有弄清楚。
“欧亨利式结尾”和“含泪的微笑”,我一直以为是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讲课中,我只提“欧亨利式结尾”,不讲“含泪的微笑”是什么含义。
其实,它们是“一家人”,只是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在网上,我查到了资料,给自己补补课,如下:
欧·亨利喜欢设置悬念,铺设矛盾,勾勒出一幅错综的格局图。结尾处,往往使得原有情节发生180度的转折,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这种“含泪的微笑”的风格,在其代表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反映:《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藤叶》等。
欧亨利的每一部作品都融入了戏剧性的情节。“含泪的微笑”使得每一部作品,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能显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情感基调,这也正是其小说受欢迎的另一原因,成为其不朽艺术的代名词。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片藤叶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相关推荐:
标签:教学反思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