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蜡烛》

编辑:sx_zhanglz

2015-10-12

有计划,事竟成。一定要相信这句话。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选择!新学期快乐。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蔡山一中阶梯教室上了一节课,课题是《蜡烛》,这节课是我代表我校八年级语文老师参加中心学校举行的“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一系列活动而准备的。我抽到了第二签,是上午的第二节课,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所作的回顾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导入紧扣了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下一教学环节作了用效的铺垫。首先,有关蜡烛的诗句和诗歌的回顾不仅是温故知新,也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了课堂;其次,“各有什么寓意?”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深入,接下来,老师所说的导入语“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也就水到渠成了 。蜡烛的寓意就是这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这三问题是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三个问题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找到答案,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果然不出我课前所料,很快的答出了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时,我很及时地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这个班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课前没有作过相关预习,所以此时我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并且补充地讲解一下,这也是一种课前不知道学生学情,不能进行有效预习指导的一种临时的变通吧。

三、整堂课我情绪饱满,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教学用语简洁明了,教学思路清晰。

不足之处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二、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导致“品读最感人的句子”这一环节用时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的激情刚被我调动起来,结果因为时间仓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让学生跟着我转入另一个环节的学习。我想时间之所以“不够”可能是因为朗读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把朗读变成默读用的时间会少些,但课堂气氛会更冷清更沉闷,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预习来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也许会更好吧。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模板)初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标签: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