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bilj
2014-02-10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生物教案辅导之大洲和大洋,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 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 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 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
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标签:地理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