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案:出师表教案集(一)

编辑:

2014-12-29

3.思考问题:(请将自己的见解定在后面:)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4.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6.总结: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

二、1.指导朗读课文3-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包括字词):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师生共同分析: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引入: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个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根据课文复述诸葛亮的经历: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叙述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来表达的?(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 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 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默写3-7段; 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 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