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集(九)

编辑:

2014-12-25

四、指导学生比较阅读《不求甚解》和《谈读书》,归纳论证方式

1.重读《不求甚解》一文,指导学生列提纲。

重读原文,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抓住各段中心句、关键词,列出本文的提纲明确思路。

思考:本文批评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进行小组交流,明确: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