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教案

编辑:sx_chenj

2013-12-04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初三语文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教学思路:

1.通过与立论性议论文的比较,使学生了解驳论性议论文的一般特征与结构特点。

2.结合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体会课文说理的辩证性。

3.了解驳论的基本方法,并独立分析简单的驳论性议论文。

二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较浅显,可以结合学生初二时所学过的驳论文,回忆驳论文的特点。

2. 明确本文所批驳的论点的错误所在与作者所主张的正确论点。

3. 根据所学过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与驳论的的方式来初步分析本文。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分析本文的结构。

2. 找出本文所批驳的错误论点与作者的正确论点,并划分段落。

3. 领会本文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二 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初一时我们学过叶圣陶的《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毛泽东的《政论两则》,初二还接触了吴晗的《谈骨气》,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等立论文,尽管这些文章出自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之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主,并且都通过具体的事实、公认的理论等论据来证明观点。但我们也学过不同写法的驳论文,如《驳实惠论》、《个人与集体》,他们则是先树靶子(摆出错误的观点),再用具体的事实、公认的理论等论据来证明,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大家在老师范读课文之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作者所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 作者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3. 划分段落。

明确:文章开篇就摆出了所批驳的错误观点:“不都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然后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批驳,在结尾处摆出了针锋相对的正确观点:“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而能造就成元帅的,一定要是好兵。”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2至6段为第二部分,第7段为第三部分。

2 读析课文:

[1]齐读第1段,思考:

a. 作者为何引用《沙鸥》女主人公与《高山下的花环》中战士“北京”的几句话?

b. 文章主要是把哪句话作为靶子加以批驳的?

c.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沙鸥》女主人公与《高山下的花环》中战士“北京”的几句话,实质上是要竖起靶子(批驳的对象);同时优秀的运动员、当代军人都这样说表明这种观点在广大青年人中间很受欢迎,所以批驳它很有必要。本文批驳的是《沙鸥》中女主人公所信奉的两句名言的前一句话:“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文章开篇就摆出这一错误观点,为下文的分析、批驳竖起了靶子,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2]自读第2、3段,思考:

作者对所批驳的观点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第2段先从理想的角度指出该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反映出人们的远大目标与不凡志向。接着在第3段中,指出这一名言的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认为“只有当元帅、当将军才有志气,才叫人才;当士兵、当普通劳动者就没有出息,就成不了人才。”显然这些名言过分的强调了当元帅、当冠军的意义和价值,很容易误导年轻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作者对此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否定其偏颇的一面,这表明他看问题很全面、很辩证。

[3]第4、5段是如何批驳错误的观点的呢?在批驳的同时还表达了怎样的看法?所采用的句式、语气有什么特点?※这部分是重点,可以让学生先自读和讨论。明确:第4段先分析了元帅、将军与士兵的关系,接着引用鲁迅先生一次讲演的内容,以此为据,说明“军队需要元帅,同时也需要士兵”。“元帅”与“士兵”两者缺一不可,即使是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如果身后没有许多士兵,他也只有当俘虏的下场。文章就引用了鲁迅的讲演、以拿破仑为例指出了上述错误观点的荒谬性。段尾还用一句反问句辩证地阐述了士兵与元帅的关系。

第5段先举了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40万大军全军覆没与许历冒死献计,结果大败秦军的史实。两个例子正反相对,辩证地说明了“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成才,当好一个兵未必就不是人才。”人才是否有出息不能看他是“帅”还是“兵”,没有真才,“将帅”会成败将,有真才,“士兵”也可以成功臣。结尾也是用一句反问句强调了当好一个兵,也是一个极好的人才。

[4]综上所述,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概括出“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这一观点错在哪里?

a. 一支军队既需要元帅也需要士兵,没有士兵的元帅只是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战的,但是“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这一观点会误导士兵去争当元帅,这显然与现实需要是不相符的。

b. 一心当元帅却不具备真才实学,如果成了元帅反而会祸国殃民,造成灾难;而当好一个兵也完全有可能创造出辉煌。

c. 这一观点强调当“元帅”,其实也是在强调做人要出人头地,这也会误导人们看不起平凡的工作,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做人。

[5]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谬误,物极必反,话说过头也很可能成为错误。既然人是否出息不能看他是当元帅还是士兵,不能光看他的地位、职务,那么怎样才算是有出息?怎样才算是成才呢?读第6段后请学生回答,指出这一段在结构中的作用?

明确:如果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那么人人都可以成才、会有出息:a、不脱离实际;b、不鄙薄自己的岗位;c、不好高骛远。

这一段,作者叙述了“沙鸥”与“北京”的最后结果。这两个一心要当“冠军”与“元帅”的人最终并未成为“冠军”与“元帅”,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没出息,不是人才。作者是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再次证明上述错误的观点不能成立。这一段与全文的开头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使说理更有力。

[6]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例证,文章顺理成章地得出正面论点:“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而能造就成元帅的,一定要是好兵。”此观点与“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强调了“好”才是评价人才的正确标准。

2. 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三。

b、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指出本文的驳论方式。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整理全文的思路,编写提纲。

2. 理解主要的驳论方式。

3. 独立阅读、分析简单的驳论文。

二 教学过程:

1、以提问方式回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讲授新课。

[1]快速默读全文,编写课文提纲。(经师生共同讨论后,修改再形成以下板书。)

一 竖起靶子: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错误观点]

二 驳斥错误:

肯定:目标远大,志向不凡

引用鲁迅讲演证明:军队需要元帅,也需要士兵。

否定:有失偏颇,

影响不良 赵括纸上谈兵,全军覆没。

摆事实 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成才

许历冒死献计,大败秦军。 当好一个兵未必就不是人才。[对比]

不脱离实际

成才条件 不鄙薄自己的岗位

不好高骛远

三 得出结论:好兵必一定都当元帅,而能造就成元帅的,一定要是好兵。[正面观点]

[2]根据上述提纲,比较驳论与立论的不同,归纳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立论文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论文则往往首先摆出所要批驳的错误观点(即竖起靶子),然后瞄准这个“靶子”点射(即进行分析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边破边立,摆出正确观点。即:竖起靶子——驳斥错误观点——确立正确观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其中作者所要确立的正面论点可以在对错误观点进行彻底的批驳后摆出来;也可以在竖起靶子之后立即针锋相对地摆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驳论文,明确批驳对方的论点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 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驳论点)

② 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论点(驳论据)

③ 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过程驳到论点(驳论证)

在这三种方法中,前两种是最常用的,本文就是采用第一种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驳论点)。

[4]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a、作者在摆出错误论点后,没有简单的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具有某些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批驳其片面性,指出其不良影响,这就避免了说话过头。这种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使文章令人信服。在阐述职务高低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时,文章也是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由此可见本文说理中肯辩证。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来阐述道理。第4段转引鲁迅先生的一次讲演内容,这是引用论证;第5段举了赵括与许历这两个正反对比的例子,这既是摆事实论证,又是正反对比论证;第6段以分析说理为主(讲道理),又举了“北京”“沙鸥”最终的结果作为例子。如此写来说服力强,文章也显得活泼。可见本文批驳方法灵活多样。

[5]布置作业:

1、 区别本文中的形似字。

2、 完成课后练习四。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案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