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05-22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整理了初三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因此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提问上一课学过的有关内容。比如提出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帮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目,包括两个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成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本课的重点,要讲清楚实施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教师可打出投影: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教师先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话的含义,再指出这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因此,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苏联的成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苏联地图,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
这里,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目,也是本课重点。它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内容。关于苏联的工业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归纳如下要点: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针对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说明苏联工业化的特殊性及其取得的成就。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在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学习中,首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其次,投影如下资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让学生根据这段话来分析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客观结果,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本课的难点,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进而引导学生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本课内容学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老师小结: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5.在巩固环节,让学生动脑筋思考: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展示的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初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四、问题探究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初三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链接:
标签: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