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集(十一)

编辑:

2014-10-30

然而有一天,阿长与《山海经》,这毫不相干的两者突然统一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怎不令少年的“我”“震悚”而产生“敬意”呢?“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油然而生的钦佩与敬重固然带有少年的稚气与天真,但它不更能令人刻骨铭心吗?

长妈妈何以能如此?何以能悄无声息地就给“我”买来了别人不肯买或不能买的《山海经》呢?她真是有“伟大的神力”?这“伟大的神力”具体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长妈妈买《山海经》,一定没想过这几本书会给“我”什么教益或影响之类的“深沉”问题,但它一定想过这几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欢悦。因为它只是凭她的细心体察到“我”想要,然后凭她的善良、纯朴和热心要尽自己所能地去满足孩子这个正当的、小小的心愿。在她的意识中,买《山海经》与元旦逼“我”吃福橘、“不许我走动”等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一切为着孩子。她一直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在教化、规范和影响着孩子,用善良、纯朴和真诚的爱心在呵护着孩子。至于夏天在床上摆“大”字的不雅、讲“长毛”故事的愚妄等,那正是作为一个乡下妇女的阿长、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下层劳动者的阿长的真实,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阿长。她既有缺点,也定会有优点。而正是她这难能可贵的善良、纯朴、率真和热心,使反差巨大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买《山海经》的阿长与礼节烦琐的阿长融为一体,使不拘小节的阿长与细心体贴的阿长合二为一。

由以上分析,我们再回到散文的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题目本身就向我们暗示了二者间的反差与和谐。这“反差”让鲁迅先生震悚和敬重,这份“和谐”让先生感动而永难忘怀,于是在温馨的回忆中提笔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天地网·中学教师 】

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几个问题(郭 壮)

隐鼠是怎样被“谋杀”的

文中数次提到因隐鼠被谋杀而怨恨阿长,那么,隐鼠到底是如何被杀的?课下注释及教参均未注明。其实,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狗·猫·鼠》对此有详细记述。隐鼠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满屋乱跑。“我”非常喜欢。正月十曰夜,“我”想看“老鼠成亲”,等了半夜,也没看见穿着“红衫绿裤”的成亲仪仗,“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喜事。”“我”十岁上下的时候,发现过一只被蛇咬伤的隐鼠,把它放在纸盒子里,第二天就复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一两个月之后,隐鼠失踪了,我忽然感到寂寞,若有所失地等了很久。阿长看我等得太苦,就告诉我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了.于是有大半年,“我”与猫为敌。这之后“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沿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于是“我”就开始憎恶她了。

愚昧与麻木——阿长形象分析

阿长在鲁迅作品中曾数次提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的就是这位长妈妈。本文是专写阿长的。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保姆。她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姓名和经历,(没有姓名这一点和“大堰河”很相似)没有美丽的外貌,甚至完全可以说相貌丑陋,即使品德方面也乏善可陈,“喜欢切切察察”,而作者记述更多的却是她头脑中的混沌一片的向往、信念、忌讳。详细记述了她元旦如何热切地期盼着一声孩子的祝福,这样就能带来一年的“顺顺流流”;她所谓的“长毛”不但有洪秀全而且包括所有的土匪强盗,她怕的就是他们杀人;她尤其相信,只要自己这样的女人脱下裤子就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一一总之,她脑子里充满着愚昧和麻木的思想。阿长一点都不可爱。但正是她这些麻木的思想,混沌一片的向往、信念、忌讳,既属于那个时代,又属于整个历史;既属于她个人,又属于旧时代所有的妇女。即使是唯一给“我”留下温馨回忆的买《山海经》那件事,阿长也是在懵懂无知中做的,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本什么书,在她嘴里《山海经》变成了《三哼经》。鲁迅写《阿Q正传》说“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这里塑造的阿长形象同样是要画出国民的魂灵。祥林嫂用多年的积蓄捐门槛来消解本不存在的罪孽,阿长要借一声孩子的祝愿和一个福橘来求得渺茫的幸福,二者同是愚昧和麻木。还有她的名目繁多的禁忌、她的对长毛的恐惧,都属此类。尤其麻木到极点的是她竟然相信“自己的伟大的神力”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男权社会的性禁忌得出的荒唐结论竟然使女人也深信不疑,这种可悲的局面怎能不叫人惊心动魄呢?鲁迅笔下的阿长形象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幸、麻木、善良的女人,一个特定时代的下层妇女的代表。过去的分析多强调其朴实善良的一面,认为作者对她寄予了充分的赞扬,这偏离了作品的主旨。

“哀”与“爱”——阿长的情感态度

怀人文章多易流于浪漫,把自己所敬所爱的人写得像天使,把自己所厌所憎者写得像魔鬼。虽然态度鲜明,但过多地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进而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认识价值。全文毫无浪漫情调,所有的只是真实、惊心动魄的真实。同样是写自己的保姆,艾青的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和鲁迅此篇写作态度,文章意蕴截然不同。艾诗激情奔涌,用充满感激、怀念的语言展示了大堰河的所有美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圣母形象;而鲁迅本文则用清醒的理智之光,照出一个可悲悯的愚妇。

鲁迅经常引用“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样一句话。正是这一“哀”字代表了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此种“哀”情除了渗透在字里行间外,最集中地体现在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哀怜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了。

“哀”是“哀其不幸”,但这种不幸主要不是遭遇上的(年轻时就死了丈夫),而主要是心灵上的,是心灵上那种彻底的的麻木、无知和愚弱。文章主体是写儿童心灵观照下的阿长,所以,对待阿长有因“谋杀了我的隐鼠”带来的“憎恶”;有因经常“切切察察”,“晚上的睡相”不好带来的“讨厌”;还有对她“神力”的“惊异”;更有为自己买来《山海经》后生出的“敬意”。不要简单地认为最后一个情节完成了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转变,是对阿长的歌颂,这样主题也许更鲜明些,但却背离了原文的主旨,是一种简单化,是明显的误读。“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别人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的“敬意”、“神力”都和前文“脱下裤子可以使大炮放不出来”连在一起。仔细品味,这绝不是“赞颂”而是亦庄亦谐,寓谐于庄。应该说,这既是客观记述当时的儿童心理,又包涵不可否认的谐趣。所有这些情感都被一个“哀”字统率着,或者说,那些憎恶讨厌等情感都是儿童的、表面的,而“哀”(就是哀怜、悲悯)才是现实的、深层的。而这种“哀”中又含蕴着深厚的“爱”,但绝不是因敬而生,却是因怜而生,此种心态就像痴心的父母述说自己的傻儿子,就像孝顺的子女讲着自己痴呆的父母。

另一条隐线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明确表示他是怀着温馨的情感回忆自己的童年的,这种“思乡的蛊惑”“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在本文中也有许多细节显示了这一点。思乡又总是和童年的回忆连在一起,如《故乡》、《社戏》等。写童年,写童年时经历的种种人事,鲁迅总是以儿童作为观察的主体,写儿时的“我”看到的世界。此篇尤其涉及了许多儿时的感受,完成了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描摹,更体现了鲁迅对儿童命运的关切。当写到我的各种爱好感受的时候,观察的主体变而为被关照的客体。对小动物的喜爱,对玩具的向往,对神奇怪异事物的贪恋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得到《山海经》的过程及以后的影响。可以说在鲁迅的时代,儿童和妇女一样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儿童的各种正当要求不断受到干涉和压抑,如阿长对“我”心爱的隐鼠的“谋杀”(可以联想到《野草》中的《风筝》)、她灌输的种种忌讳即是此类。所以,鲁迅充满温情地回忆起那位“寂寞的”“和蔼的”老人,因为他竟“爱和孩子们往来”。阿长也是这样,虽然,她有种种可厌之处,但她毕竟无意中做了一件大好事,正是那几本《山海经》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如果说,鲁迅在百草园中发现了自然的奇妙,那么,正是这四本《山海经》使鲁迅感受到书的魅力,使后来出入于药店和质铺中的“我”还有画书可以作为心灵的安慰。鲁迅曾在许多文章中倡言要尊重儿童的正当权利和要求,要重视儿童教育,更多次慨叹中国的儿童没有好书读。“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联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这实在是慨乎言之了。这无疑又是书中的一条隐线了。

四、写真事,诉真情——《阿长与〈山海经〉》导读(高爱华)

新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章虽然写了一个保姆的形象。(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她不过是一位“一向带领我们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但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掩卷闭目,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赫然眼前。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那真挚、深深的怀念之情。

是什么样的写作诀窍使文章能产生如此的魅力?细细品位文章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一写真事;二是诉真情。

先看文章的叙事。

一开始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然后写她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别人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情;喜欢到母亲那里去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摆成“大”字。这些生活的琐屑虽写的简略,作者却抓住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农村妇女形象。

接下来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的事。尤其突出了“元旦吃福橘”的事。这桩“我”认为“元旦劈头磨难”的事,却寄托着长妈妈对“我”的真诚的祝愿。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许多的繁文缛节后面,是长妈妈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长毛”的故事看似可笑,作者虽然似用戏谑的笔调来写,可我想长妈妈的用意也无非是想吓唬吓唬“我”。(前文有“又不许我走动……就说我顽皮”)而第三件事则是文章的重点,我渴慕《山海经》而不得的时候,探家回来的长妈妈却给我带来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这使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

纵观全文的叙事,作者没有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手法,也没有把人物按“高大全”的形式来刻画。而选择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事,更难得是,作者并没有因为“感激”和“敬意”而集中选择“正面”的事。但这却丝毫不影响这位普通劳动妇女身上的美德。反而使长妈妈更加可亲可敬,也使我们觉得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再看抒情。

文章没有集中的抒情段落,但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文章的感情基调明显是对长妈妈的怀念,但并没有因此回避“我”对她的反感和厌恶,甚至是憎恶。(当我知道是她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文章虽写于“我”的中年时期,相信对于长妈妈的行为“我”现在已经能够完全理解了,却仍真实再现了我当时(童年)的感受。使文章情真意浓。

古人就非常重视文章的真实性。“故文能宗径。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三则事信而不诞……”(刘勰《文心雕龙》)。他们认为文章应该情真、理真、事真。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的活力。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正是做到了写真事,诉真情,才使文章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教益的。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五、阿长和〈山海经〉》美点探析(郑文华)

抑扬错落的传情美。本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敬爱与怀念之情,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赞美,而是将褒贬爱憎结合起来,写出对阿长的深挚感情。文章先写出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写她“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等,而后写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写“我”对她“伟大的神力”的“惊异”,“讨厌”之情为“特别的敬意”所取代;接下来,因她“谋取害了我的隐鼠”,“我”对她的“敬意”不由变成满含怨恨的“诘问”,而正当“复仇”时,又有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和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怨恨”骤然化为“新的敬意”。这感情的曲折变化,最后自然归结为一声动情的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九曲回肠的江水奔腾入海,作者对长妈妈的敬爱与怀念因此得到了尽情的宣泄,读罢让人不由得潸然落泪。

由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集(十一)就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教案有利于您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