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9-13
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新课时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老师提供的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设计,希望在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课前导学:
回顾历史,观看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录像等,让同学穿越时空,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观看图片
五、教学设计:
导入:请同学们看看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以及邓世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引起当时人们的反抗,请同学们观看录像。在回顾完历史之后,让我们穿越时空,假设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么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学过程:
老师: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背景我们刚才已经看过图片——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接着我们揭开戊戌变法的面纱,同学们先看两张图,同学知道他们是谁吗?
学生:康有为,梁启超。
老师:很好。那同学们知道他们的生平吗?(出生时间、地点、著作等)
学生:(阅读课本32——33页,回答问题)
老师:康有为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让你们了解这位人物,他们在戊戌变法序幕的拉开中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32页第一段。
学生:他们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老师: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这是公车上书的一幅图片。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来到1895年,当时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这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不过这明明就是举人上书啊,为什么要被称为“公车上书”呢?
(若有学生知道就由学生解释,若没有就由老师解释何为公车)公车就是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老师:这次“公车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借口,拒绝接受没有上传给光绪皇帝。上书的直接目的――阻签《马关条约》虽未达到,但在封建专制时代,数以千计的爱国知识分子勇敢地冲破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会集一堂,敲起祖国危亡的警钟,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和爱国伟业,轰动了全国!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书的内容被广泛传抄,维新变法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老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感到单靠一些举人上书请愿力量太小,需要更多支持维新变法的人特别是王公大臣。并且开始一些活动:
办报——《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设会——“强学会”——联合朝中王公大臣定期集会演讲,探求中国自强之学
合群——《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开风气——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老师: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就为后来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1897年底预谋已久的德国侵略者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康有为闻讯后又连续三次上书光绪帝,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式,痛切称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即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光绪帝读后深手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1898年初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的具体策略。此外康有为还进呈了他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就被称作“戊戌变法”。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看表格,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3页,倒数第二段内容。
学生:填表格
老师:变法不可避免的触及到了顽固派的利益,那结局会是如何呢?同学们看34页篮框中的这段话。然后看幻灯片(思考)通过思考,我们一起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袁世凯出卖光绪帝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我们还可以从,维新派的局限性来思考,力量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并将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再就是,与维新派对立的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代表,她们是掌权阶级。看看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戊戌变法的最后结局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并且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看幻灯片)讨论:谭嗣同死得值不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有其历史意义(看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
六、评价试行结果:
1、 教学感想与心得体会:
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看完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推荐的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设计,相信老师对教学设计、规划也有了更清楚的掌握,更多参考资料尽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标签: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