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28
2.学习新课
下面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第一组: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李大钊等人。接着,介绍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最后是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
第二组: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陈独秀(打出投影仪,有感情地介绍)。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接下来由学生朗读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用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的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我们为他感到惋惜。下面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1917年回国后,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1月,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他们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17年2月
第三组:胡适不仅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第四组:上台展示自己刻的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由一位同学朗读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段。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已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
场景一: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在奋笔疾书。
场景二: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
场景三: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
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投影出示试题)
3.课堂小结:总结展示活动,形成知识体系。
4.课堂练习
做导航练习题。
5.板书设计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发起
发展
六、评价
本课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创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本课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重视学生过程体验与多种感官的参与。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务求最佳组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实际和本人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本课被创造性地设计成一节以活动为主的课,学生搜集、整理、引用史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交流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自认为比较成功。
相关推荐:
标签: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