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编辑:

2013-06-18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把景物描写的部分熟读、背诵。

2.把有关双喜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在文中勾划出来,思考其性格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熟练的撑船技术?学生很快可从书中找出答案:磕、退后、上前、架、飞。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小伙伴对“我”很关心很照顾?学生回答:陪、坐、聚。哪些词语说明大家高兴的心情?回答:跳、拔、说笑、嚷。“我”当时的心情如何?用书上的话说。学生可找出:“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教师明确:心情高兴舒畅了,那么眼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就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三层

提问,“我”费尽心机要去看的戏究竟好看不好看呢?学生容易找出答案:不好看。从文中“小伙伴们打起呵欠”等处就可看出。提问:既然戏不好看,那为什么要以“社戏”作为小说的题目呢?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发动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明确: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而主题的表现,就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社戏”是引子,通过看社戏,表现小伙伴们美好的心灵,从而揭示主题。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3.分析第二部分的第四层

提问,写吃豆的情节用意何在?是否多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如果去掉这一情节,对小伙伴们尤其是双喜和阿发的性格特点就表现得不够完整。

4.分析第三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文章的第二个疑点所在:既然戏并不好看,豆也只是普通的罗汉豆,为什么作者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并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并非那夜的戏最好看,原因在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情真意切,终生难忘,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是对主题的深化。

5.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双喜在文中刻画得最详细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看戏前,当“我”因看不到戏而感到沮丧时,双喜大悟似地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致使“我”能去看戏。出发时,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对“我”关于铁头老生的介绍,说明戏他已看过,这次是专意来陪“我”的,表现出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当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时,他又马上来安慰“我”,表现出他的善解人意。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他考虑得周全。

四、总结、扩展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的练习一、二、五、六。

2.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篇《童年记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 初一 > 语文 > 初一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