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chenc
2011-05-17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测控
名师导航
●要点导学
1.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统治的残暴,具体表现为:
(1)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2)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3)战争频繁,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导致民不聊生。
(4)轻视人民,无限制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的,最终导致人民的反抗。
(5)堵塞言路。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大臣没人敢说一句实情。
2.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纳谏和用人
唐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赶得上他。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匠。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唐朝的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方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这些猛将谋臣为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基本特征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秩序,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社会景象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
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他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特别是减少服役天数(每年服役时间为20天),并规定可以纳绢代替服役(每日三尺绢),并取消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与隋代的徭役过重形成了明显比照,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继续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在司法方面,唐太宗强调以仁为本,以刑为末,既强调执行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又强调执行死刑要慎之又慎,为此特别设立了死刑三复奏制度。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仅有29人,社会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初步局面。
●问题探究
问题: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
探究思路:评价历史人物最基本的方法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看其行为或政策是否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注意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结合唐太宗的政绩,从促进历史发展方面对其予以肯定,可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方面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在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善于用人,虚心纳谏,聚集了不少人才,如魏征、杜如晦等;完善国家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些都是有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并为以后的统治者所继承,对后世影响较大。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唐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文化上,重视文化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开办学校,设有专业分科。这一点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是唐朝科技文化得以发展的关键。
在民族关系上,采取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说明他平等的民族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
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放的政策,注意吸收外来文化,使唐朝文化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总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封建社会时期,有如此见识、贡献的皇帝是不多的,虽然他在晚年有骄傲情绪,有一些过失,但观其一生,我们仍应肯定其历史地位。
●精题精讲
例1 (2004年山东中考)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A、C两项属于唐太宗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都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因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炀帝时期,而非贞观年间,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D项是错误的。
答案:D
黑色陷阱:个别同学会认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其错误之处是忽视了题目中D项的叙述是“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炀帝时期,而非贞观年间,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完整地阅读题目,仔细推敲题目的要求。
例2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A.房玄龄 B.魏征 C.马周 D.常何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识记。魏征是唐朝最有名的谏臣,在他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比喻自己好像失去了一面镜子。
答案:B
黑色陷阱:如果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或者审题不够仔细,答题时就很容易张冠李戴。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B.酷虐残暴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
思路解析:隋炀帝统治时期,继承了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基础,社会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与历史实际不符,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D
2. 下列内容中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是
①皇帝要勤于政事 ②皇帝要居安思危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 ④政府要轻徭薄赋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人物言行的记忆能力。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没有见于文献记载。唐太宗的一句名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借喻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意思是要居安思危;唐太宗规定减少服役天数,并可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意在主张轻徭薄赋。故正确答案选B项。
答案:B
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汉律》 B.《隋律》 C.《贞观政要》 D.《唐律疏议》
思路解析:唐太宗在位期间,在《隋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
4. 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公开发表了词《沁园春•雪》,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其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思路解析:“唐宗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祖。
答案:C
5.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这句话直接出自教材,意思是说:皇帝,如果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统治残暴,人民就会起来推翻他,真是可怕啊!只有唐太宗才有这样清醒的认识。
答案:B
6. 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
A.接受隋亡教训 B.有名谏臣魏征 C.他是开明君主 D.三省制的要求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项是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唐太宗能够纳谏的表现,不是原因;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三省制不可能限制君主的权利,D项也不正确;唐太宗亲眼看到了隋帝国的崩溃,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巩固统治,必须接受隋亡教训,这才是他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
答案:A
7. 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
B.必须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
C.完善科举制度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辨析和判断能力。隋朝短命而亡,虽然不重用贤臣、不能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科举制度不完善,这些都可以作为教训来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具体表现和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隋的统治者不能准确定位君民关系因而滥用民力,实施暴政,这才是应该从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答案:D
8.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记忆能力。中书省起草政令,交由门下省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答案:B
9. 下列部门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六部
思路解析:本题是对三省职能记忆能力的考查。皇帝的政令先由中书省起草,然后交由门下省审核,认为不恰当的可以驳回,认为合适以后,再交给中书省去执行,三省即互相牵制,又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10. 阅读下列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思路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古文的阅读能力;第(2)问要结合教材,主要从唐太宗的个人经历来思考,唐太宗参加过隋末农民战争,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第(3)问只要结合唐太宗的年号就能想到。
参考答案:(1)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吸取隋亡的教训。
(3)贞观之治。
11. 你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说,只要符合史实,观点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前代的经济、文化积累;交通发达,中外交流广泛;各民族和平相处;同时也经历社会大变革后人民渴望发展、厌恶战争,等等,但是在这么多的原因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具体表现在:任人唯贤,重视人才;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信任下属,充分授权等。
●我创新 我超越
12. 唐代名臣魏征曾告诫唐太宗李世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有人认为,魏征的“四不”深刻触及了人性的若干基本问题。除了这“四不”之外,你认为作为一个人还应该做到哪些“不”?
答案:略
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
课题:创作唐太宗的艺术形象
3~4名同学组成小组,首先查阅有关唐太宗的相关史料,如唐太宗的治世方针、统治措施和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局面的原因,唐太宗对战争的态度、实行的民族和睦政策等,然后集体创作一个与贞观之治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表现历史人物唐太宗的鲜活个性。可以采用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等,也可以只谈构思、设想,不用创设历史场景。如果创作选择的是表演类,一定要注意表演的技巧,台词要清楚、简洁。
●读书做人
唐太宗和牛顿的晚年
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认为天下大局已定,不再虚心纳谏,甚至认为应加重对百姓的役使,以免他们因太安逸而不听话,结果政局大不如前。
唐太宗晚年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后来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派人从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不治身亡。享年仅50岁。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24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创作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想一想]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君主,牛顿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晚年的表现都犯了一定的错误。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晚年犯错误?
标签:历史试卷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