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wy
2012-12-05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
郑和下西洋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展示郑和的资料及其下西洋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根据预习情况及所看的录相做随堂巩固练习。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比一比:
出示郑和与哥伦布的对比图,对郑和远航作一评价。
再次出示邮票,让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探讨郑和远航的意义。
讨论: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做随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消化。动手画路线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外史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史实得出结论,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
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让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
戚继光抗倭
让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自己设计问题,提问另外一组的同学,另一组的同学如果回答不上来,可以求助于亲友团。
根据学生的提问查漏补缺,并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加深记忆。如倭寇骚扰及戚继光抗倭的示意图。
让学生大声地齐读戚继光的诗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让一生加以解释。
根据资料及课本所学让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你觉得向他学习什么精神?
2.戚家军类似于我们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
3.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对学生的行为加以鼓励,并奖励给学生一首歌。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看图学习,直观形象加深记忆。
齐读可宣染课堂气氛。根据所学语文及历史知识回答,注意交叉学科的学习。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
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下一目的教学。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放歌曲《七子之歌》
提问学生:
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
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新的一目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检查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现实。
小
结 让学生浏览课本后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动手自己设计板书。
梳理知识,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
书
设
计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后反思:
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精心的备好了课,正如我料想的一样,同学们在这堂课上表现的非常活跃,特别是让他们畅所欲言时表现的更加异常。同学们在轻松娱乐中上完了这一课。但不否认初一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时只停留在表面,这需要教师多加以点拨与指导。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史实,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地理课、音乐课等的融合运用,效果很好。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学生因预习的不够充分,又看录像,又看课本,有点顾不过来。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后多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相关推荐:
更多初一历史教案,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