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编辑:sx_liuwy

2012-11-09

 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您推荐的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学范、增设东昌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再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四、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从而弄清本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4)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

提出问题

(1)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2)明太祖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3)明朝为何迁都北京?

一、明朝的勃兴(板书)

1.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

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朱元璋的势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板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7小字了解。思考:朱元璋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人充当谋士;二是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于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相当于丞相。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板书)

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

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1.“靖难之役”(板书)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

2.迁都北京(板书)

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小结)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

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四伏、矛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相关推荐: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导学案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导学案

更多初一历史教案,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