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编辑:sx_liuwy

2013-01-30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

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 )

A、赤道 B、极点 C、极圈 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二)综合题

3图1为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请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点和线的名称:A为北极点;B为

南极点;C为纬线纬线;D为经线经线。

(2)图中E点位于F点的西南方向;A点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

图1 图2

4、读图2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西经600,纬度北纬600 ;

B:经度00 ,纬度00 ;

C、经度东经400;纬度南纬400 。

(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 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BC地

位于西半球的是A 地。

(3)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

三、课堂总结

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 D)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

A、赤道 B、200W经线 C、00经线 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 D)

A、1800 B、00 C、200W 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5、甲图中,A地的地理坐标是600S,300W;乙图中,B地位于东(东或西)半球。

6、B地在A地的东北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 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 地理意义

复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P9)

例1: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

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的交替 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即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 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教材P10-12活动

形式 中心 方向 周期 转动特点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地轴倾斜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指向不变

五带的划分:教材P12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名称 范围 获得热量 气候特点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最少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明显

热带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最多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③表示类型: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 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 海拔 特点

山地 500米以上 坡度陡峻

平原 低于200米 平坦广阔

高原 较高 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 没有一定标准 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与等深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3)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C地位于B地的__________方向,A地位于D地的__________方向。D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E地位于A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运用地图量算距离 最最好将比例尺由1厘米:××厘米化简成为1CM:××千米的形式。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0变成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扩展: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1:实地距离360千米的两地,在1:4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为:

A.90厘米 B.9厘米 C.0.9厘米 D.11厘米

例2:下列四幅地图的比例尺,最大的是(D)

A、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B、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C、五百万分之一 D1:500000

例3: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上,分别绘制中国政区图和某校平面图,选择恰当的比例尺(C)

A中国政治图:三百万分之一,某校平面图:二十万分之一 B、中国政治图1:30000000,

某校平面图:1:50000 C、中国政治图:1:30000000,某校平面图:1:2000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大、等高线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小,则海拔低;四周小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缓坡反之。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

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威廉希尔app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