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编辑:

2013-04-16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

A.亲旧/知其/如此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今齐/地方/千里 D.前人/之/述备矣

解析:B项的正确节奏为“咨臣/以/当世之事”。C项的正确节奏为“今/齐地/方千里”。D项的正确节奏为“前人/之述/备矣”。

3.乙文提到令“臣”感激的两件往事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并在乙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表达的志趣相同的句子。(2分)

答案: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的人吧?

(2)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5.“不求甚解”现在多指学习不透彻,工作不深入。而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3分)

答案: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这与他的“不慕荣利”的人生志趣有关。读书不在谋利,而在于满足求知和精神的享受,所以“不求甚解”。

二十七、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谈谈其写法及内容上有何异同?

同:两篇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 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秀丽的山水美景;两者文体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借写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表达情感方面,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比较含蓄。

(2)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答谢中书书》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还还表达了鄙弃名利、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

二、《岳阳楼记》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1.《答》的主题是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岳》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比较

《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记》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 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标签:语文试卷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