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外国诗两首

编辑:

2013-06-22

文章主旨

《蝈蝈与蛐蛐》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夜》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夜里各种景物的描写,展现夜的静谧、美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理。

写作分析

《蝈蝈与蛐蛐》

1、构思巧妙。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在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之前,诗人都先进行了背景的烘托,以更加突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不同凡响。夏日的草地、篱笆的浓阴,还有冬夜让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火炉,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蛐蛐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

《夜》

1、在对比、动静相衬中突出夜的静谧。诗的第一节通过河水、松林、夜莺和秧鸡四种意象在夜晚降临时的情态表现夜的静谧,暗含着与它们在白天的情态的对比。第二节写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唱歌,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2、节奏优美,韵律和谐。在反复的咏唱中突出夜的静谧、美丽。诗的第二节和第四节不仅句式相同,连文字也基本相同,复沓的形式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也强化了诗人的感情,使诗歌有一种回环之美。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评点】“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语句,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

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评点】“只听得溪水轻轻的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愈见其静,具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披上银装”一句写出了夜的柔和、美丽。这几行诗用听觉、视觉写出了夜晚的宁静,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妙的画面。

3、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评点】诗人描写了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的情景,写出了美丽月夜,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4、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评点】“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反复,“大自然沉浸在梦乡”与第一节诗中的“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形成照应。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佳段欣赏

5、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到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评点】这一节,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盛夏时“蝈蝈的乐音”。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夏天白日里“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