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

编辑:

2013-06-18

三、朗读课文(请若干个同学逐段连读,朗诵全文)

四、思考问题(学生分组研讨,然后集中意见,代表发言,老师指导修正)

①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用原文概括性语言或自己归纳出来。

答案:全文列举了七个事例:A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B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C人类文化怎样不断地进步的;D人怎样学会以游泳的;E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F另一些同学能想出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G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的学术团体。

②课文论述了什么道理?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这些道理的?

答案:道理之一:"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是通过上述事例A、B、C来论述的。道理之二:"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通过上述第一组事例D和第二组事例E、F、G来论述的。

③分析下面5句话在原文各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作用还是"过渡"作用。

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概括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修正)

六、课后作业

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③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让5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第1-5段。

②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主要词语:"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根据……习惯"、"命令"、"通例"、"依葫芦画瓢"。

③学生分组研讨下列问题,并选派代表上讲台讲解。(讲解的同时打出投影片)

A、作者对这两种人怎么样评价?请用课文第3段的原话简明

回答。

明确:对前一种人"瞧不起",对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B、课文怎么样阐述"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不值得赞美?

(请根据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课文把这种人与"牛马"进行类比,"成年累月"、"在鞭子下"、"永远不会想一想",表明牛马不动脑筋,这正是只做不想的人的写照。

C、分析课文第5段,简述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讲解:第5 段是一个关键的段落,它总上启下,提出了中心论点。1-2句总结上文,不  会用"空想"和"死做"准确地概括了上述两种表现。第3句指"空想""死做"的害处--"不会得到进步"。第4句提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想和做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论述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6、7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D、课文怎么样转入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第6节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第6、7两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课文论述了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以后,进一步论述了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第6段首先用设问句,鲜明地提出并简要回答所要阐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去接近实际,就要"观察","还得有行动"。再举学游泳的例子来证明,反复强调"试验"即行动的重要性。用"一定要……"等句同"如果只……"等句构成正确和错误的鲜明对照,论述了学会游泳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靠行动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指出行动--想--行动,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真正的道理",只有行动,才能证明想得对不对。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8、9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E、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举出了什么实例?最后是怎么样说理的?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修正并归纳:

指出看法--"有些学生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举出实例--"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只读不想";"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只记不想"等。

简要说理--不能以旧悟新,"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第9段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想"的重要性。

四、阅读全文,归纳小结。

①学生各自读全文,整体理解本文写作的思路和目的。

②归纳小结:

本文沿着"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起来,怎样联结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如何联结起?quot;的思路展开论证。在论证自己见解的时候,举例很重要。先举例(或列举现象)后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第一、二部分);举例和说理相结合,重视分析说理,富有说服力(第三、四部分)。这样(材料与观点统一),有助于培养人们用事实证明论点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②研讨课文,回答问题(见"能力训练")

探究活动

课文为什么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集中意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指导解题:

为什么说《谈骨气》这篇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

解说: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侵入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先生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证。三个论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述,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战士,再叙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率论据,叙议结合,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探讨文中的两种说法

文章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又说:"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quot;。这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两种说法不矛盾。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慨,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对于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异族的入侵,就都是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继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 初三 > 语文 > 初三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