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wy
2013-03-04
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您推荐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
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内容,抓住“听”分析作者怎样写听泉
学习难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一、课前预习:
1、 简介作者
2、 介绍鼎湖山
3、 将课文中你认为易写错读错的字找出来,注音并解释
4、 思考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5、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二、课堂讲解:
1、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3、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三、课堂练习
1、字形辨析(组词)
泠( ) 晰( ) 翼( ) 障( )
冷( ) 淅( ) 冀( ) 嶂( )
搏( ) 乏( ) 簌( ) 篙( )
博( ) 泛( ) 籁( ) 蒿( )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怅惘 古刹 安xiáng 童zhì
3.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园中繁花似景,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慕气氛迥然相异。
②.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悦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
错别字
改 正
4 .你听过音乐会吗,听过大自然的某种声音吗?请选择一种声音进行描摹,并说出你听时的感受。(用一到两种修辞手法)
答:
5、假如有一批游客要参观鼎湖山风景区,联系课文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
答: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一、课前预习:
1、 有感情地朗读第8节
2、 谈一谈你读完第8小节后的感受
3、 找出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 泉水流过不同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呢?
具体说一说
5、 怎样理解本段的最后一句话
二、课堂分析:
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3、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三、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8、9、10三个小节,完成下面的题目
1.“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这句中的泉声是怎么“浸着月光”的?为什么“听起来格外清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2.作者是如何写出泉声的层次感的?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答: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形象地表现了“我”心灵被泉水净化的过程,下面诗句中能表现诗人心灵被净化的是( )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并仿照“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句式也写出一句话。
答:
5.鼎湖山景色优美让人陶醉,给人感悟,请你写一句广告语进行宣传。(针对一方面即可)
答:
《林中小溪》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重点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
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使用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一、课前预习
(一).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二)检查生词预习,注音并解释。
颤动, 涟漪, 潺潺, 干涸, 簌簌, 萦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思考: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思考: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4.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同学们来理清作者思想脉络的层次。
二、析读课文,品味情感
1.思考: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思考: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3.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思考: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 当堂测试
自主探究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潺潺( ) 惬意( ) 分道扬镳( ) 干涸( )
吝啬( ) 簌簌( ) 萦绕( ) 涟漪( )
花蕾( ) 和煦( ) 翩然而至( ) 煞( )
2 、根据下列句子的含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起事。
②指日月光辉的照耀,借喻明察。
③细小的波纹。
④没有趣味,缺少情趣。
3、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 )
②而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
③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细水流向另一边。( )
④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 )
4、你认为文中的小溪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作业: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仿照课文写一段话。(300字以上)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创设情景,自己设计导入语。
2,积累词语
地壳( ) 澎湃( ) 万壑藏云( )
阴晦( ) 温馨( ) 犀牛望月( )
山峦( ) 娇娆( ) 浮想联翩( )
崛起( ) 苍穹( ) 仙山琼阁( )
3,自己查资料,认识黄山:黄山的成因、地点、风景特点等内容。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那些方面的知识。
2,本文的材料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哪几条线索?
3,文章从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写到黄山诸景: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六个方面景物的文字。写出每一种景物的特点。
4,作者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的?
5,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6,思考,作者说,“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里,“外在美”和“内在美”各指什么?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均有一个是错误的,请划出并在后面括号里订正。
A.地壳(qiào) 澎湃(bài) 挺拔(tǐng) 崛起(jué)( )
B.稠密(chóu) 虬(qiú)枝 翘首(qiào) 旭日(xù) ( )
C.瑰宝(guǐ) 沟壑(hè) 犀牛(xī)巍峨(é) ( )
D.千仞(rèn) 云霄(xiāo) 妖娆(ráo) 温馨(xīng) ( )
2、给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万丈深 含 欲放 悬崖 壁 千 百态 浮想联 高 入云
3、作者侧重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4、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选段在线
(一)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的“五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客是____(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2、“瑰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www.x kb1. 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
《画山绣水》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4.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一、课前预习
1, 积累词语
攒聚( ) 圩子( ) 褒贬( ) 贮藏 ( )
崭新( ) 怠慢( ) 精髓( ) 恍惚 ( )
2, 整体感知: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3.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第二节,找出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
2.赏析:朗读第三节,说说这段文字的作用。
3,课文复述:自由读课文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传说,讲给同学听。
4.讨论、探究
(1)桂林山水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
(2)课文着重写了那几处山岩,为什么要着重写这几处山岩?
三:达标检测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现代散文家。原名 ,山东蓬莱人。青年时期曾在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和从事翻译工作,同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大都收入
2,解释下列词语
(1) 神游: (2) 玲珑剔透: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1“这方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作者说“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究竟是什么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呢?
3你认为“泛滥”一次在这里用是否合适?为什么?
4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画山绣水》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4.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一、课前预习
1.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2.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课堂讨论
1.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2.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于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有何感想?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
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锤,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歌音吧?
2.下列对故事中老婆婆的评价,那一项不太恰当()
A热心助人 B不辞劳苦 C苦守贞节 D心地善良
3,从全文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内容来表现桂林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 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的?
4, 描述桂林山水,观赏桂林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但作者却写了一些凄惨的故事,这是不是有些不和谐?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5.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桥虽然被山水冲垮,但老婆婆并没有丧失信心,还是坚持让大家一年一年地不断修造着,这种精神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B.刘三姐一边亲自参加劳动,一边唱歌,可见她其实不是一个神仙,而是被大家神化了的一位劳动者。她的神通其实来自于她手中的扇子,这和济公有点相似。
C.从故事中看,刘三姐之所以被大家神化为歌仙,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善唱山歌,而是由于她能够为民造福,是百姓心中真善美的化身。
D、一个情节生动内涵丰富的故事,作者以不到三百字的笔墨就把它陈述清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文笔精炼诗意化的特点。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