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意识教学案例 :《圆的内接四边形》

编辑:

2013-06-12

1 、尝试解疑

问题 1 :已知:如图 3 , AD 是△ ABC 的外角∠ EAC 的平分线,与△ 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 D 。

求证: DB=DC 。

问题 2 :如图 4 ,⊙ O1 和⊙ O2 都经过 A,B 两点,经过点 A 的直线 CD 与⊙ O1 交于点 C, 与⊙ O2 交于点 D, 经过点 B 的直线 EF 和⊙ O1 交于点 E, 与⊙ O2 交于点 F 。

证明: CE ∥ DF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 CE ∥ DF 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 AB )

图 4

2 、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50° ,∠ D- ∠ B = 40° ,求∠ B 、∠ C 、∠ D 的度数。

②如图 5 , AD 是△ ABC 外角∠ EAC 的平分线, AD 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 D , AC 、 BD 相交于点 P, 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这一教学案例看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1. 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 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 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 2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应大力提倡。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 “ 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 “ 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 ” 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 “ 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 ” 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 “ 开放题 ” 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 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 “ 发现学习 ”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发现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均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在经历了观察、分析、推测、计算、筛选、决策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 初三 > 数学 > 初三数学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