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29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6.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 ) 靡( ) 吠( ) 俎( ) 孺( ) 怡( )
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 ) 荫( ) 纵( ) 斑白( )
18.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2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
2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四)
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25.解释下列词语。
(1)沽: (2)市: (3)潜谋:
26.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
正确的一项是: 。
理由:
27.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28.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标签:语文同步练习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