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1)

编辑:

2014-10-27

6、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评点】上例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是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存在古今的差异。

7、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评点】本句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严密地解释说明什么叫逆温层,给读者以明晰的印象。

☆佳段欣赏

8、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评点】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问题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解答]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解答]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体验对话

师问:下边两个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一些,为什么?

1、杏花开了,是春耕时节;桃花开了,是种谷时节;布谷鸟叫了,该收麦种稻了。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甲生:第1句表达效果好一些。因为第1句不仅揭示了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且语言更简明、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特点。第2句虽表达得具体生动些,但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乙生:第2句表达效果好一些。说明文的语言虽说是要求简明、扼要,但不排除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丙生:我也认为第2句表达效果好一些。因为第2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引用农谚,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语言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思维点拨]回答好此题应从科普文的特点来考虑。科普文是为了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其对象应是一些普通人而非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因此,其语言除要求通俗简明外,还要借助其他手法,使知识既易懂又能吸引人,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如何品味科普文语言的特点。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思维展示】本题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探讨与练习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思维展示】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1、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探讨与练习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参考答案】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练习哦!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1)能够帮助你巩固学过的相关知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