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8)

编辑:

2014-10-21

☆佳段欣赏

4、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评点】这段文字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说三国、道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暗示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

问题探究

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解答]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解答]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解答]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4、《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解答]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体验对话

师问:两则新闻向我们展现了当年人民军队的英勇,对我们的写作也有极大的启示。如果让你写一则新闻,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甲生:我认为要准确及时。新闻在新鲜。如果做不好这一点,可能写的新闻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时效性了。当然,如果单单追求新鲜及时而不注重它的真实客观性,那么它就会使报道失真,长此以往,谁还会相信你的报道呢?

乙生:我认为应该注意抓住新闻的六大要素,要在新闻中告诉人们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交代不清,让读者不明白,它同样会失信于民。

丙生:我觉得精心拟题,语言精练也非常重要。好的标题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精练的语言则可以帮人们迅速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思维点拨]这两则新闻都非常典型。语言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而且报道及时。新闻的标题也能够很好地表达新闻的内容。我们通过学习交流,全面地了解了新闻的写作,请同学们记住这些发现,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思维展示】本题意在巩固新闻结构知识,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参考答案】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探讨与练习二: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3、(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思维展示】本题引导同学们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同学们要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

【参考答案】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第(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希望看了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8)可以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