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19
14.故宫博物院
作家作品
黄传惕,1934年出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过《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省、市、自治区台编排的节目》、《祖国各地》、《历史故事》、《午间半小时》等节目的编辑工作。采制过大量广播作品,不少稿件在全国获奖,为报刊书籍转载采用。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 院》等。其中《故宫博物院》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业务论文有《广播游记-游记文学的新品种》、《广播游记的特点和写作》等。还发表过长诗《映山红》等多篇诗作和散文。近年来,由于在林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宣传报道取得的成绩,被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绿色长城奖章”。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背景材料
我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我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我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矗立(chù) 湛蓝(zhàn)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蟠龙(pán) 击磬(qìng) 鎏金(liú) 迥然不同(jiǒng)
檀香(tán) 攒(cuán) 鳌头(áo) 藻井(zǎo)
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
☆词语释义
矗立:高耸地立着。
横贯:横着穿过去。
攒:积聚。
矫健:强壮有力。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蟠龙:蟠,蟠曲,同“盘曲”。
井然有序:整齐,有秩序。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文章主旨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
写作分析
1、总说和分说相结合。文章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2、详略得当。文章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最具代表性。
3、说明顺序合理。作者以南面的午门为起点,依次介绍了前三殿、后三宫、养心殿、御花园等主要建筑,出神武门至景山作结。这样写符合故宫建筑的本身序列。作者沿着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从中间到两侧,有重点地逐层介绍。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评点】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故宫建筑群的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将“规模宏大”具体化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能不惊叹于故宫的宏伟,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
2、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评点】这句话运用整齐的四字词语说明了故宫博物院总的特点,全文说明的中心就体现在这几个四字短语上。句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充满了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3、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评点】这句话是对太和殿外形的描绘。句中运用了“湛蓝”“金黄色”这样色彩鲜艳的词语和副词“格外”,整句都充满了对我国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对古代文化的赞美。
4、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评点】这句话点出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也就突出了皇帝宝座就在这中轴线上,借以象征皇权。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从而显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5、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评点】这句话将读者带到景山高处,回望故宫全貌,和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总体介绍遥相呼应,又别具特色。句势整齐,语言精炼,很好地表现了故宫的特点。
☆佳段欣赏
6、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评点】这段文字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阅读这类文字,一看立足点的确定,离开了立足点,就无法确定方位。二看先后顺序是否恰当。本段中,作者先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空间顺序是由上向后、向两旁,再以雕金蟠龙为立足点,空间顺序是向周围、向下。
7、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评点】这段话描绘了封建帝王举行大典时的情形。“跪满”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端坐”突出了帝王的威严。大殿上的钟磬、乐声、炉、龟、鹤与檀香渲染了当时的氛围。这段描写烘托出太和殿的重要地位。
问题探究
1、文中介绍故宫建筑时,为什么多次描写到龙?
[解答]因为龙是皇权的象征,故宫的建筑突出龙,也就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因而介绍故宫建筑多次描写到龙。其次,多次写到龙体现了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歌颂。因为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艺术的瑰宝,里面的华丽的装饰,无不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巨大的劳动成果。那千姿百态的龙,正是劳动人民智慧和高超雕刻技术的表现。另外,也体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正如作者所说的:“写《故宫博物院》,我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对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我是憎恨和揭露。在太和殿的一段里,我描绘了多姿多态的龙,同时也没有忘记揭露那些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在养心殿一段中,我用了一段带有鲜明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的痛恨。”
体验对话
师问:这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作者的一些说明介绍方法一定对你写类似文章有很大启发,能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吗?
甲生: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从……到……”之类表示游踪的词语,它表明了作者此时所参观的路线,让我们能很容易地了解建筑物的方位。所以,我觉得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建筑物很有作用。
乙生:东、南、西、北,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等,这些表示空间方位顺序的词语在本文随处可见,它清晰地表明了作者所介绍的建筑及内容所处的方位,不会使人产生盲目感。因此,恰当地运用方位词,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应该是我们的首选目标。
丙生:我觉得介绍建筑物,选准参照物很重要。例如文中说三大殿在中轴线上,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殿后是保和殿,它们都选择了恰当的参照物,三大殿选的是中轴线,中和殿选择的是太和殿,保和殿选择的是中和殿。在介绍太和殿内部的龙饰时,作者首先突出正中的朱漆方台,然后写它上面、背面、顶部、两旁的物件或装饰,这正是选择了恰当的参照物,才使介绍不至显得杂乱无章。
[思维点拨]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说明他们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阅读和探究。三位同学的分析,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让我们学到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可谓一举两得。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默读课文,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帮助同学们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空间顺序。
探讨与练习二: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答案】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15.说“屏”
作家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背景材料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帷幕(wéi) 伧俗(cāng) 休憩(qì) 韶光(sháo)
☆词语释义
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纳凉:乘凉。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韶光:美丽的春光。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文章主旨
本文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向往及赞赏之情。
写作分析
1、多处引用,充满诗情。课文里处处可见诗情画意的引用。文章开篇时引用了唐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给我们营造了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行文中间,又引用了明汤显祖《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在剧中人物的顾盼中更加流光溢彩;在结尾处,我们依然可见到“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诗句的引用。这样,原本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文章显得生动而富有文采。此外,文中随处可见的引用,使这篇小品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语言轻松,富有情致。课文不但介绍了知识,而且还传递了文化信息和美学韵味。语言文学色彩虽不浓,但轻松的情调、淡雅的风俗,却给人以美的享受。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评点】“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来源于古诗画。所以作者说“屏风”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2、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评点】从母亲那里,从古诗词中,从古画里,“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屏的神奇与魅力,情不自禁地对它产生了向往之情。这正是作者喜爱、研究的基础,也是下文展开的基础。
3、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评点】前一句是直接抒情,后一句是借外国人的齐声称道来间接抒情,两句都是由衷地赞美了我们先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
4、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评点】这句话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总勾不起“我”的诗意的根本原因是使用者对屏的认识不够,只注意到了屏的一方面,即功利性;而没有注意到屏的审美和文化意蕴。
☆佳段欣赏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评点】这一段只有两句话。单独看,可能没有谁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的一部分。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首先是本段主要运用的是抒情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文段充满感情,读起来亲切自然。如“屏是真够吸引人的”流露出作者对屏的喜悦爱好之情;“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表现了作者对后来者的热情鼓励和极度信任,相信他们一定会有超凡之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则在表现作者谦虚的同时,更多表现的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对后来者的热情期盼。正是这些情感充沛的句子,才使得文段情满于怀。其次是长短句的综合运用。长短句的综合运用给人以错落的美,参差的美,读起来宛如跳跃的音符,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从此角度讲,文段又似一段充满情感的曲子在缓缓流淌。另外,“真”“必能”“诚”等副词的运用无疑加深了文章的感情;“闲依画屏”“抱膝看屏山”等古文的引用更增强了文段的文化气息。
问题探究
1、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解答]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2、第2段中写小时候躲在屏风后望客及古代男女隔屏相望,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是为了说明在室内外放置屏风的作用。这样写避免了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体验对话
师问:本文与《桥之美》都是小品文,你能比照其它说明文分析一下,小品文在内容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吗?
甲生:小品文篇幅可长可短,内容的取舍往往比较轻松、随意,对事物的特点描述不必过分追求科学全面。《桥之美》里对桥的分类,《说“屏“》里对屏风的作用的介绍都不作为重点介绍。
乙生:小品文一般都具有艺术性,带有欣赏趣味,本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桥之美》中对桥的风景的描绘同样给人这样一种艺术享受。
丙生:在语言上,小品文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桥之美》文白相杂,不仅能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而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思维点拨]比较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比较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主题思想、内容(选材)、语言特点方面进行比较,学会从比较中得出结论。以上三位同学回答都很准确。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答案】1、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2、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探讨与练习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参考答案】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三)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语文试题栏目!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