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编辑:sx_bij

2013-06-07

[编者按]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多做试题是难免的,下面请参考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希望您的语文成绩能够突飞猛进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古诗文默写(12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4)造化钟神秀, 。

(5)《春望》中所见故都荒凉之景透着亡国之痛的一句是:

, 。

(6)《望岳》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豪情抱负的是 , 。

(7)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8)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9) ,猎马带禽归。(《野望》)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一组( )(3分)

A.诘(jié)问 琐屑(xiè) 溃(kuì)退 触(chù)目伤怀

B.骷髅(lǒu) 愧怍(zuò) 环绕(rǎo) 锐不可当(dǎng)

C.亵(xiè)玩 瓦砾(lì) 荒谬(miào) 转弯抹(mǒ)角

D.霹(pī)雳 蹒(mán)跚 颓(tuí)唐 从(cóng)容不迫

3、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_____ 。(2分)

A.张皇失措 B.臭名昭著 C.大庭广众 D.穷愁僚倒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全校同学积极响应校团委为玉树遭受地震灾害同胞献爱心、做贡献。(在“做贡献”后面加上“的决定”)

B.为迎接“五一”节的到来,同学们清洗并打扫了教室。(把“清洗并打扫”改为“打扫并清洗”)

C.同学们要注意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等行为。(把“不”字删去)

D.我们这个大约五十人左右的班级,在全校各方面都起着表率作用。(把“大约”和“左右”删掉一个)

5、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不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6、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请写出三点)。(7分)

某校初三(1)班同学对初中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并针对影响同学课外阅读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调查与采访结果经同学们的汇总整理,分列如下:

材料一: 我校初中部同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

如有自由支配时间

以课外阅读为首选活动的人数 平均每人每天用于

课外阅读的时间

初一年级30人 15人 35分钟

初二年级35人 12人 24分钟

初三年级35人 8人 15分钟

材料二:当被问及影响自己在课外阅读方面保有兴趣和投入时间的因素时,回答“课内作业多,每天自由支配时间有限”的占35%,“课外班学习所占时间过多”的占25%,“自己考试不理想,需大量做模拟题以弥补,故没有多余时间”的占20%,“觉得看课外书很累,不如上网看电视来得轻松”的占10%,因“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根本不支持”的占8%,因“自己没兴趣认为没必要”的占2%。

探究发现:

7、从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神态动作的话(80字内)。(5分)

A组:小心翼翼 恍然大悟 怡然自得 懊悔 焦灼 愕然

B组:既……又……,无论……都……

二、阅读

(一)(14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 ④处处志之 __________

9、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渔人要“辞去”时,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要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但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想社会。就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请简略地写出它具有的特征。(3分)

(二) (14分)

中国馆:一抹飞红耀浦江

①蓝色的天空,流淌的江水,灰色典雅的外滩建筑群,飞贯两岸的卢浦大桥——在这动与静、蓝与灰的“上海之夏”布景中,披上红装的2010世博中国国家馆,斗拱巍峨,华美大气,悬立于天地间,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②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蕴含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倚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③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很丰富,是多层次的,为光与影的变化、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④在外观上,中国馆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馆外墙的“中国红”,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色彩同样有着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而且让世人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⑤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世博展品”,最能直接真实地展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何种气候如约而至,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通过外层喷涂的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了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可以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许多人打趣说:身披“红衣”的中国馆,包裹着的却是“绿色肌体”。

12.第⑤段讲到“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件‘世博展品’”,从全文看,作为展品,其特点具体体现在:(6分)

(1)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2) 。

(3) 。

(4) 。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馆分国家馆和地区馆,二者造型风格一致,互为倚仗、互相补充,形成统一整体。

B.中国国家馆外墙颜色“中国红”,是科学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C.第③段中运用列数字具体说明国家馆的空间巨大。

D.第⑤段举例子说明身披“红衣”的中国馆,包裹着的却是“绿色肌体”。

14.世博会倡导“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绿色、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未来,绿色、低碳生活是对地球生态最好的呵护。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开启我们绿色美好生活。请举两例叙述。(4分)

(三) (18分)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

15.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6分)

→ →

16.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7.从上文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①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

②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

18.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以“我”对葡萄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聚。

B.本文巧用对比,以妻子对葡萄叶的讨厌反衬“我”的喜爱。

C.“我”从葡萄叶子上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应该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D.本文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言尽而意无穷。

(四)(8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9、本文选自______ _写的回忆性散文《______ _ 》。(2分)

20、选文第一段写五猖会是“罕逢”的“盛事”,五猖庙的“奇特”,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结尾又写背书的内容完全“忘却”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3分)

21、你对文中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方法有何评价?(3分)

三、作文。(60分)

题目:成长中,我学会了 (互助、坚强、珍惜、理智、感动……)

要求:①上面两个题目,请任选一个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四、附加题。(10分)

唐太宗论止盗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晒:微笑。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安用重法邪( )

②路不拾遗(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2分)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3.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3分)

4.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3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古诗文积累(12)

(1)无案牍之劳形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烽火连三月

(4)阴阳割昏晓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妇啼一何苦

(8)芳草凄凄鹦鹉洲

(9)牧人驱犊返

2、A 3.D 潦

4.(4分)A

5."文化部将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或"文化部要求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意近)

6.(7分)示例:①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随年级增长而下降。②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随年级增长而减少。③影响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因素是课内作业。(意对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二点得4分,三点得7分)

7.略。(5分,内容通顺,字数符合要求者,能恰当运用两个词语和一组关联词的得5分;缺少一个词语或关联词的最多得3分;仅用一个词语或关联词的,最多得1分。超过80字者,超30字内者扣1分,30字以上者扣2分。内容不通顺者不给分。)

二、阅读

(一)

8.①通“邀”,邀请 ②详细 ③值得 ④做记号

9.①(桃花源中人)自己说他们的先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邻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10.因为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宁平静的生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11.言之成理便可。(让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小树立改造社会的理想)

(二)

12.(6分)②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 。

③中国馆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

④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每点2分)

13.(4分)A

14.(4分)示例: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骑自行车,少开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和快餐盒;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联系生活举两例,每例2分,共4分。如语言表达不恰当,不流畅,扣1分。(意对即可)

(三)

15. (6分)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每点2分)

16. (4分)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对即可)

17. (4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2分),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②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2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1分)。(意思对即可)

18. (4分) B

(四)

19.鲁迅 《朝花夕拾》 (2分)

20.用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同下文被迫背诵《鉴略》造成的压抑对比。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3分)

21.言之有理即可(3分)

三、作文(60分)

四、附加题。

1. (2分)①怎么 ②失物

2.(2分)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 (3分)群臣:请重法以禁之;(1分)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2分)

4. (3分)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附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标签: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