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1-07-19
三、美文赏读
黄纱巾
女孩放学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服装市场。
女孩看见并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
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卖货的是一个中年人。
买下吧,孩子,就剩这一条了,只卖10元钱-
女孩无奈地摇摇头。钱,女孩没有。
可以向家里要嘛,我给你留着,看得出你很喜欢它。
女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整个晚上,女孩都下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
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
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
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女孩远远看了一会儿,才慢慢走近。
带钱了吧?
女孩摇摇头。
中年人抚摸着这条黄纱巾又看着女孩,并想象了一下,觉得女孩与黄纱巾搭配在一起是绝妙的组合,就很替女孩惋惜。
你喜欢它,没错?
嗯,女孩认真地点点头。
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了它,不如早点儿走开好。
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
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
女孩一愣。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收下,是我愿意送的。我自愿的。
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
女孩跑开了。
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也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
中年人立在那儿。
从此,女孩不再从那里经过。注定买不下它,绕开它不是更好吗?女孩写作业累了就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黄纱巾。
许多天过去了,那条黄纱巾仍旧挂在那里。它为什么一直挂在那儿没人买?那条黄纱巾,装饰了女孩的梦。
其实很简单,中年人挂了个标签在旁边。标签上写着:永不出售。
22.前三段能否合成一段?第二、三段开头的“女孩”能否改成“她”?请简要说明理由。
23.小说刻画女孩的形象,主要用了哪些手段?
24.中年人是真心要送给女孩黄纱巾吗?
25.女孩为什么不愿收下中年人送的纱巾?
26.你有过文中女孩类似的“梦”吗?请将它写出来。
(参考答案:1.略 2.①热情好客,淳朴,无私②善良,淳朴,豪爽,风趣③聪明,机智,直爽④追求自由,渴望友谊,厌恶封建教育。 3.表明作者难忘平桥村老人小孩那淳朴真挚的感情,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另一方面是进一步突出平桥村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 5.依次是:聪明、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且办事果断、考虑周到、反应灵敏 6.C 7.自然美:豆田、河流、远山、月色、航船等优美的景物描写;人性美:伙伴的无私、热忱、善良、周到,善意的嘲笑,偷的幼稚无不体现着人性的率真、自由与活力;情感美:小朋友伴“我”游玩,外祖母的气恼,伙伴的同情与叹息,双喜的鼎力相助,母亲的再三叮嘱,六一公公的热情,无不注溢出一种脉脉的温情。 8.与前文心情的失望、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此时的心情畅快,浑身舒适。 9.“回望”写出“我”此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再次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写戏台在红光水气的笼罩下时隐时现,就好像是画上的仙境一般美丽动人。10.略 11.D 12.B 13.点;磕。 14、A 15、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16、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17、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18、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先闻其声。 19、急切 20、轻松;急切;陶醉 21、“我”在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 22.合成一段也未尝不可,将二、三段的“女孩”改成“她”似乎还避免了重复,但经过这样的改动后,原文的诗意就没有了。作者是在用写诗的心情和语言写一个美丽的故事。 23.有动作神态描写:“呆呆地看”“无奈地摇摇头”“恋恋不舍地离开”“女孩写作业累了就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黄纱巾”;有心理描写:“女孩都下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还有语言描写:“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 24.中年人是真心要送女孩黄纱巾,这从“中年人抚摸着这条黄纱巾又看着女孩,并想象了一下,觉得女孩与黄纱巾搭配在一起是绝妙的组合”这一细节描写以及结尾“永不出售”的标签中看得出来。 25.用女孩自己的话说,是“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 26.略)
标签: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