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海燕教案

编辑:

2014-05-31

八年级语文分层走班B层学案    《 海燕》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 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3、自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关键语句,说一说:海燕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雷电颂》导入

二、课堂探究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2、学生概括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的情况。

3、归纳明确: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7—11)节。

(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12—16)节。

(二)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

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

来修饰“飞翔”?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回答:

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

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6、朗读第一部分。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

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

⑴、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朗读后,讨论明确:

⑵、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

2、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学生讨论明确:

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

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

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

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

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

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

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

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

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

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

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

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

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

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学生齐读12—16节,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

3、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

思想感情。

(三)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号:号码(    )    号叫(       )卷:卷集(     )   答卷(       )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咆哮(     )骄傲(      )胆小(      )震怒(     )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

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

企鹅会说些什么,试心“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

理活动(不少于50字)。

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三、拓展延伸                暴风雨

①闷热的夜,令人□□,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甲     ,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     乙    。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采,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丙    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   丁   ,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⑾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⑿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⒀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依次填入上文方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疲惫  惊恐  窒息    B.惊恐  窒息  疲惫

C.窒息  惊恐  疲惫    D.惊恐  疲惫  窒息

2、根据文意,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丁处。

C.犹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D.宛如天神听到信号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实指                           ,“节奏

单一的旋律”实指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4、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雨后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

有:            ;写嗅觉的句子有:                        。

5、本文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写到“暴风雨”,将两者作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都有象征意义。   B.前者没有象征意义;后者有象征意义。

C.两者都没有象征意义。 D.前者有象征意义,后者没有象征意义。

6、本文题为《暴风雨》却用相当篇幅描写了雨后的美景,由此可见作者意在表现: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