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

编辑:

2013-06-18

(5)分类别说明法。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就是分类别说明法。这种方法给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做到头绪分明。分类法其分类标准要一致,各类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说明激光的用途时,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进行分类说明:从“高亮度”这一性能上说明激光在军事上和生产上的用途;从“方向性好”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导向方面和通讯线路方面的用途;从“单色性”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测距仪上的应用和利用激光进行“全息照相”。

(6)列数字说明法。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就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运用数字,是精确、科学地说明对象的一种方法,因此,应做到数字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明确表达是确数还是约数。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举出了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600立方米。正门迎面是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每根高25米,大礼堂天花板上的灯饰,有500个灯孔,70条瑰丽的光芒线,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层水波形暗灯槽等。这些数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准确而充分地说明了大会堂的雄伟瑰丽。

2.采用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讨论各有什么作用。

(1)分类别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则是异养型。

然后文章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再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生物分为两类: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见的大量绿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下定义

“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而且用语简明扼要,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

(3)列数字

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威力。

“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

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4)打比方

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

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体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桑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从而收到使被说明事物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的效果。

3.采用枪答的形式,研究“设问”在文中作用。

(l)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1自然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

量从哪里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3自然段开始就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总之,作者善于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一加以解答说明,得出结论,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它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扩展

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段落层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利于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课文所说“食物”,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给食物下定义?

人们通常说的“食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构成生物躯体和供应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它包括人们通常说的“食物”,而且范围要广得多。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的时候,给它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一个基础。

2.“自菲”和“异养”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后说、略说“异养”?

说明“异养”后,为什么对人类获得食物的方法作了较多说明?

“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不谈原料来源不行,不谈植物如何采集、运输、加工原料也不行,不解释如何加工形成有机物更不行,所以,根据需要详写“自养”。对“自养”了解清楚了,“异养”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要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去改造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这部分多做些说明是必要的,一是人类获取食物不同于其他生物,二是使读者理解自然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借助图表来理解说明文内容,是阅读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l)阅读本文第2段,在下边四个方框之间标出三条连线,显示生物躯体的组成、能量的供应和其他二者的关系。

(2)本文谈异养的部分举了兔、狼、虎、细菌等归根结底都靠植物生活的例子。试根

据这部分的说明,画出图解,正确显示草、兔、虎等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

(1)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人们办猪、牛、鸡的“加工厂”是否脱离了课文题目?它的作用是什么?

2.比较下边几段话和课文中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说法的毛病。

(l)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或供应能量的物质。

(2)这些气孔排出氧气,蒸腾水分,然后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3)世界上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

(4)我们人类属于异养型,所以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但我们也是靠植物而生

活的。

(5)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3.文中有些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生动具体、形象易懂。标出句中的喻体和本体,并仔细体会二者的相似点。

(l)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2)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3)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4)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合成工厂。

附:作业参考答案

1.没有脱离课文题目。是讲人类获得食物的另一种途径,进一步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中来的道理。

2.(1)原文中为“和”,这里变成了“或”。须具备构成躯体、供应能量两种作用的物

质才是食物。用“或”把并列关系变成了选择关系,定义不准确了。

(2)原句是“蒸腾”和“吸入”同步进行。这里改成了先“蒸腾”后“吸入”,不符合实际情况。

(3)原句中有“除了……外,其他”的限制性成分,这里改成了无所不包容的“一切”,错误地扩大了陈述范围。

(4)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把因果关系弄颠例了。“不会长叶绿素”应为因,“属于异养

型”应为果。

(5)须有“活的”限制才准确,死的生物就不需要食物了。

3.(l)本体“根毛”,喻体“原料采集站”。

(2)本体“叶子”,喻体“食品加工厂”。

(3)本体“叶绿体”,喻体“合成车间”。

(4)本体“植物”,喻体“合成工厂”。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统习。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做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友喜鹊一年可消灭1.5万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

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 好。

1.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C.益鸟消灭了害虫,保护了环境。

D.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安排内容的顺序是(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点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

九、板书设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 初二 > 语文 > 初二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