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编辑:sx_liuwy

2013-03-19

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您推荐的新闻两则,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新闻两则

教学目的

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级森严。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2. 如何理解消息中的议论?消息中的议论是记叙的必要补充,代表着作者的主要观点,使消息具有了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有倾向性。

3. 体会语言见解、准确,对于本文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导入:

二、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

消息,有称新闻,是用来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一种文体。

教师 选读一篇新闻或让学生听一段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子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选出几位同学进行交流,点明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特点:

1.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2. 报道迅速及时;

3. 简明扼要。一条消息,通常包含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那么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标题

消息一般采用多行标题,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2)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3)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4)背景 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5)结语 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三、把握《人》的主要内容

(一)检查预习:

负隅顽抗( ) 撰写( ) 区域( ) 芜湖( )

歼灭( ) 要塞( ) 溃退( ) 荻岗( )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业已——

(二)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知文意。画出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三)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事件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以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22年来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五)理清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分清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

2.探究新闻的结构

问题导学: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提问:我们说导语是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六)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丽,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四、 学习小结

内容小结

方法归纳

五、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到报纸上找一篇新闻,找出六要素和画出新闻的结构。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根据新闻文体特点,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 生字词: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2. 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地点:南阳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百万兵力集中于徐州、汉口。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及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南阳蒋军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歼灭敌人、南阳守敌。结果敌军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3.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胜利,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用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国民党军队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回顾一年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表述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明确: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5. 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明确: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二是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三是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6. 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明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江淮河地区不仅壮大了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而且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人民中间深得民心。

7.小结:

《人》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看来,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8. 作业:

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活动或发生了哪些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威廉希尔app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