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wl
2013-01-25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初二语文下册备课资料参考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1.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⑴,任选内容⑴或内容⑵。
内容⑴: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⑵: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①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②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⑶: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①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②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③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2.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 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成果呈现方式
⑴编辑“自然日志”。
⑵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⑷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4.教师指导
⑴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
②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③《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⑵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②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③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1.教师导入语: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2.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⑴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⑵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⑶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⑴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⑵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⑷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⑴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⑵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⑶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⑷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3.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新 课 标 第 一网
综合性学习(三)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学世界: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题
1.课前准备
⑴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具体过程
⑴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⑵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⑶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
综合性学习(四)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综合性学习(五) 古诗苑漫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引用或借鉴前人的成果,要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但都要加以说明。
3.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辑、品、诵的活动过程中都含有说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开展活动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对优秀评点、赏析文章、音乐、舞蹈、书法作品进行观摩欣赏,进行课堂交流。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对同学的朗诵的评点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
2.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辑古诗、品古诗、诵古诗等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 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 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 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三)教学难点
1. 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 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2.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⑶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⑷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⑸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3.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⑴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4.“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5.课堂作业设计
⑴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⑵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综合性学习(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1.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读书与实践结合,锻炼能力。
2.在旅游中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搜集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
2.感悟对联语言的妙趣和文化韵味。
3. 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写一篇导游词。
4.根据地图能制订旅游路线图。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小组,模拟实地旅游,做一个计划。
2.互助合作,开展读书实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一观念的极佳反映。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统一与一体,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组合已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才能对你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模拟旅游(分小组活动)
⑴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去过或感性趣的旅游景点。
⑵查阅这一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⑶一位同学负责写一篇导游词。
⑷其他同学负责找图片,做旅游指南。
3.课堂作业设计
⑴出一份手抄报。
具体内容:①旅游景点介绍。②导游词、地图、路线图。③图片、照片等。④对联赏析。
⑵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这些诗联,不仅概括出旅游胜地的欣赏价值,往往还形象地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方面的许多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旅游见闻。请你搜集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重点是本省本地市的),分类编成名句名联集锦,在班上展览、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写几副对联。
⑶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编后: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傅顺康策划;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由桐乡四中吕栋撰写,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学王利平撰写,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由海盐县武原中学陈雪萍撰写,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由嘉善县枫南中学陆红霞撰写,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秀城区元培实验学校许波撰写,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由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鲁爱萍撰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由海宁市宏达实验学校孙伟忠撰写;
最后由傅顺康统稿、修改。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什么新的体会及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谢谢!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初二语文下册备课资料参考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1.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⑴,任选内容⑴或内容⑵。
内容⑴: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⑵: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①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②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⑶: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①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②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③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2.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 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成果呈现方式
⑴编辑“自然日志”。
⑵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⑷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4.教师指导
⑴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
②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③《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⑵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②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③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1.教师导入语: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2.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⑴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⑵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⑶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⑴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⑵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⑷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⑴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⑵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⑶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⑷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3.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新 课 标 第 一网
综合性学习(三)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学世界: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题
1.课前准备
⑴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具体过程
⑴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⑵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⑶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
综合性学习(四)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综合性学习(五) 古诗苑漫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引用或借鉴前人的成果,要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但都要加以说明。
3.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辑、品、诵的活动过程中都含有说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开展活动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对优秀评点、赏析文章、音乐、舞蹈、书法作品进行观摩欣赏,进行课堂交流。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对同学的朗诵的评点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
2.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辑古诗、品古诗、诵古诗等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 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 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 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三)教学难点
1. 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 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2.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⑶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⑷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⑸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3.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⑴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4.“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5.课堂作业设计
⑴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⑵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综合性学习(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1.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读书与实践结合,锻炼能力。
2.在旅游中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搜集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
2.感悟对联语言的妙趣和文化韵味。
3. 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写一篇导游词。
4.根据地图能制订旅游路线图。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小组,模拟实地旅游,做一个计划。
2.互助合作,开展读书实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一观念的极佳反映。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统一与一体,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组合已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才能对你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模拟旅游(分小组活动)
⑴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去过或感性趣的旅游景点。
⑵查阅这一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⑶一位同学负责写一篇导游词。
⑷其他同学负责找图片,做旅游指南。
3.课堂作业设计
⑴出一份手抄报。
具体内容:①旅游景点介绍。②导游词、地图、路线图。③图片、照片等。④对联赏析。
⑵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这些诗联,不仅概括出旅游胜地的欣赏价值,往往还形象地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方面的许多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旅游见闻。请你搜集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重点是本省本地市的),分类编成名句名联集锦,在班上展览、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写几副对联。
⑶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编后: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傅顺康策划;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由桐乡四中吕栋撰写,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学王利平撰写,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由海盐县武原中学陈雪萍撰写,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由嘉善县枫南中学陆红霞撰写,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秀城区元培实验学校许波撰写,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由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鲁爱萍撰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由海宁市宏达实验学校孙伟忠撰写;
最后由傅顺康统稿、修改。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什么新的体会及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谢谢!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初二语文下册备课资料参考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1.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⑴,任选内容⑴或内容⑵。
内容⑴: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⑵: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①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②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⑶: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①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②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③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2.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 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成果呈现方式
⑴编辑“自然日志”。
⑵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⑷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4.教师指导
⑴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
②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③《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⑵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②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③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1.教师导入语: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2.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⑴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⑵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⑶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⑴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⑵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⑷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⑴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⑵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⑶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⑷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3.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新 课 标 第 一网
综合性学习(三)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学世界: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题
1.课前准备
⑴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具体过程
⑴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⑵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⑶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
综合性学习(四)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综合性学习(五) 古诗苑漫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引用或借鉴前人的成果,要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但都要加以说明。
3.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辑、品、诵的活动过程中都含有说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开展活动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对优秀评点、赏析文章、音乐、舞蹈、书法作品进行观摩欣赏,进行课堂交流。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对同学的朗诵的评点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
2.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辑古诗、品古诗、诵古诗等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 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 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 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三)教学难点
1. 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 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2.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⑶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⑷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⑸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3.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⑴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4.“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5.课堂作业设计
⑴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⑵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综合性学习(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1.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读书与实践结合,锻炼能力。
2.在旅游中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搜集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
2.感悟对联语言的妙趣和文化韵味。
3. 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写一篇导游词。
4.根据地图能制订旅游路线图。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小组,模拟实地旅游,做一个计划。
2.互助合作,开展读书实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一观念的极佳反映。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统一与一体,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组合已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才能对你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模拟旅游(分小组活动)
⑴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去过或感性趣的旅游景点。
⑵查阅这一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⑶一位同学负责写一篇导游词。
⑷其他同学负责找图片,做旅游指南。
3.课堂作业设计
⑴出一份手抄报。
具体内容:①旅游景点介绍。②导游词、地图、路线图。③图片、照片等。④对联赏析。
⑵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这些诗联,不仅概括出旅游胜地的欣赏价值,往往还形象地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方面的许多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旅游见闻。请你搜集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重点是本省本地市的),分类编成名句名联集锦,在班上展览、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写几副对联。
⑶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编后: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傅顺康策划;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由桐乡四中吕栋撰写,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学王利平撰写,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由海盐县武原中学陈雪萍撰写,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由嘉善县枫南中学陆红霞撰写,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秀城区元培实验学校许波撰写,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由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鲁爱萍撰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由海宁市宏达实验学校孙伟忠撰写;
最后由傅顺康统稿、修改。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什么新的体会及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谢谢!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初二语文下册备课资料参考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1.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⑴,任选内容⑴或内容⑵。
内容⑴: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⑵: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①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②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⑶: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①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②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③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2.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 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成果呈现方式
⑴编辑“自然日志”。
⑵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⑷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4.教师指导
⑴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
②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③《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⑵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②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③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1.教师导入语: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2.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⑴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⑵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⑶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⑴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⑵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⑷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⑴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⑵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⑶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⑷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3.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新 课 标 第 一网
综合性学习(三)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学世界: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题
1.课前准备
⑴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具体过程
⑴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⑵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⑶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
综合性学习(四)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综合性学习(五) 古诗苑漫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引用或借鉴前人的成果,要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但都要加以说明。
3.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辑、品、诵的活动过程中都含有说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开展活动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对优秀评点、赏析文章、音乐、舞蹈、书法作品进行观摩欣赏,进行课堂交流。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对同学的朗诵的评点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
2.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辑古诗、品古诗、诵古诗等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 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 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 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三)教学难点
1. 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 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2.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⑶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⑷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⑸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3.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⑴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4.“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5.课堂作业设计
⑴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⑵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综合性学习(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1.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读书与实践结合,锻炼能力。
2.在旅游中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搜集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
2.感悟对联语言的妙趣和文化韵味。
3. 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写一篇导游词。
4.根据地图能制订旅游路线图。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小组,模拟实地旅游,做一个计划。
2.互助合作,开展读书实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一观念的极佳反映。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统一与一体,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组合已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才能对你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模拟旅游(分小组活动)
⑴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去过或感性趣的旅游景点。
⑵查阅这一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⑶一位同学负责写一篇导游词。
⑷其他同学负责找图片,做旅游指南。
3.课堂作业设计
⑴出一份手抄报。
具体内容:①旅游景点介绍。②导游词、地图、路线图。③图片、照片等。④对联赏析。
⑵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这些诗联,不仅概括出旅游胜地的欣赏价值,往往还形象地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方面的许多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旅游见闻。请你搜集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重点是本省本地市的),分类编成名句名联集锦,在班上展览、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写几副对联。
⑶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编后: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傅顺康策划;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由桐乡四中吕栋撰写,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学王利平撰写,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由海盐县武原中学陈雪萍撰写,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由嘉善县枫南中学陆红霞撰写,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秀城区元培实验学校许波撰写,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由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鲁爱萍撰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由海宁市宏达实验学校孙伟忠撰写;
最后由傅顺康统稿、修改。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什么新的体会及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谢谢!
标签:初二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