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wl
2013-01-08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愚公移山 学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2、相关知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练习解答】
一、1、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所以愚公要移山。他相信大山可以移走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略
二、1、反——返 2、惠——慧 3、亡——无 4、厝——措
三、1、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
⑵秦青弗止(弗止: )
⑶自谓尽之(谓: )
⑷乃谢求反(谢: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 )
饯于郊衢( )
⑵之:未穷青之技( )
自谓尽之( )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5、根据要求回答。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为。⑷谢:谢罪,道歉。2、⑴向,跟着;在。⑵的;代技艺。 3、“反”通“返”,归,回去。 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 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日(聚室: )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意思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思是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10、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⑴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⑵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 )丘
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三、美文赏读
外科医
[明]江盈科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注释
①延使抬:请他来治疗。②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单留在肌肉里面这才是最需治疗的。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称善外科(善: )
(2)延使治(延: )
(3)不意并责我(意: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与“跪而请谢”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将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2.医生本应当救死扶伤,而文中的医生治伤无方,但却很爱钱。文中体现他爱钱的一句是: 。
23.试联系社会实际设题谈谈感受。
标签:初二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