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25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对汉一再侵扰。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在长城一带筑亭侯,修烽燧,加强防御。
──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要》
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1)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通过阅读材料一和二,你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3)东汉三国以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这一移民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31.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唐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2.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 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材料三又反映出他的什么思想?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本着上述思想治国,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3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进一步完善于何时?
(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为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
34.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1)上图是唐代的陶俑,由绿、蓝、黄等颜色组成,是唐朝的艺术珍品,被称为( )。
(2)在这些艺术品中,胡人、波斯人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什么问题?
(3)与这些陶俑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些妇女骑马的彩俑,这说明什么问题?
35.读诗评史。
汴水 汴河怀古
唐•胡曾 唐•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 尽道隋亡为此河,
亡隋波浪九天来。 至今千里赖通波。
锦帆未落干戈起, 若无水殿龙舟事,
惆怅龙舟更不回。 共禹论功不较多。
读了上面两首诗后,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看法。
二、课外探究
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比唐朝有了什么重大的变化?从你所生活的实际环境出发,调查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从农 业、手工业、商业、市民生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调查,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三、资料下载
皇帝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面宝贵的“镜子”,因为有了这面“镜子”,他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面镜子指的是他身边的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
魏征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据理力争,有时还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在大殿上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不好发作,退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内宫。他的妻子长孙皇后见了,问他:“陛下为什么不高兴?”唐太宗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又问:“不知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恨恨地说:“还不是魏征!”听完这话,长孙皇后马上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太宗非常惊奇,问是怎么一回事。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 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为陛下祝贺 呢?”唐太宗听了皇后的话,马上转怒为喜,他再也不怪罪魏征了。他还经常对别人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能照出他的所有缺点呢!他正因为有了这面镜子,才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啊!
摘自《中华历史故事》
标签:历史同步练习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