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yn
2014-06-21
新苏教版初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这篇,是威廉希尔app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 )。
A.1948年10月1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1年10月1日
2.标志着我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
A.解放南京 B.三大战役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3.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文中所说的战争指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侵略越南的战争
C.抗美援朝 D.进攻伊拉克的战争
4.建国初期的(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
5.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一个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 。
A.重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轻工业
6.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7.下列各项中,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无关的是( )。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 B.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急于求成 D.实事求是
8.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9.“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发生于下列哪个时期?( )
A. “文化大革命” B.土地改革 C.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D.改革开放后
10.被称为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标志是( )。
A.粉碎“四人帮”,结束国内的动乱局面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 ),标志着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 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A.和平共处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15.当今的中国外交展示给 世界的是合作、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第29届联大 B.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D.万隆会议
16.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成立,反映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民族政策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17.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是( )。
A.海南岛 B.西双版纳
C.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9.下列关于“863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有关863项科技发明的计划 B.由四位老科学家首先提出
C.是一项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科技的计划
D.“863”命名与1986年3月有关
20.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计算机网络 B.电视 C.报纸 D.广播
22.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视为毕生梦想的是( )。
A.钱学森 B.杨振宁 C. 袁隆平 D.邓稼先
23.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重要一步的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汪辜会谈”
C.“九二共识” D.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的提出
24.同学们将来步入社会求职时,不可能出 现的就业现象是( )。
A.持有“铁饭碗“ B.公开招聘 C.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D.自主创业
25、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热捧,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中国人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B.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
C. 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
D.说明人们注意营养,粗细搭配,注重绿色食品等
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这篇是威廉希尔app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标签:历史试卷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