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编辑:

2013-04-10

(2)在线索的外面,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还更有现实价值的内容,在此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即: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学生历来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代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谋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创设情景,模拟历史,让学生来处理历史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应该怎样处理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断地下结论,要据理分析,有科学依据。进而理解党的决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却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2)抗战胜利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或瞻仰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馆、展览室或抗日烈士陵园,或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或幻灯片。在上述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小结。略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小结 略。

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提问] 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发动全面内战的?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较重。本设问的意图是温故知新,直切本课主题。(新课教学)[研读1]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并提出如下讨论题引导学生研读:[讨论]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确认蒋介石政府在发动内战之初在军事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对中国前途的忧虑。教师无需作展开。

[提问] 你们认为毛泽东的判断对不对?他是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呢?

本设问供学生自由讨论与发言,不管他们是如何认识的,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甚至可以将本问题暂时搁置,设置悬念:那么战争结果到底如何呢?且看战争进程。[板书] 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研读2]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并提出如下讨论题,提示学生结合上述投影材料研读:[讨论] 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小结] 撤离延安正是中共坚决贯彻军事原则的表现: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却在西北不断地损兵折将。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一个英明决策。[承转]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这时,能否把握战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战争全局,果断作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板书] 2、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研读3]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同时视学生的实际情选择下列两个方案中的一个推进教学:[活动] 方案一:推出《三大战役各简况表》(空白),让学生填写并进行比较。

方案二:请学生根据从《三大战役形势图中》获取的信息,自列一张三大战役综合信息表,并比较三大战役的情况(如下表)。

战 役 名 称 起 讫 时 间 歼 敌 数(万)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47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

总 计 154

不管是采用哪一个教学方案,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适当小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