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yn
2014-05-23
物理2014百科知识
1.20世纪物理学进展与百年重大新技术 当我们翻开科技发展史册,不难发现许多重大应用技术都是建立在物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之上的,如人类近代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都是物理科学的创新成果.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的结果;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这是电、磁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的重大突破所带来的辉煌成果;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技术上一系列革命性的突破,产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核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形成了现代技术群,它们已经扩散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这个庞大的技术群中,几乎没有一项与现代基础科学无密切关系,尤其是20世纪物理科学的百年成果,给现代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不尽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 一、从“质能公式的提出”到核技术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并在他的题为“物质的惯性与它所含的能量相关吗”论文中,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这就从理论上预言了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否开发和利用这些能量?当时人类则抱有悲观态度,甚至大科学家卢瑟福也认为“通过原子的变换去探索能源,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然而,人类的认识是不会停滞的,科学技术必然是不断进步的.1909年3月,物理学家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了解到此实验中α粒子出现了反常的漫散射现象,他则以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观点,探索α粒子大角散射的内在原因,推断出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并据此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有核结构,确立了“原子核”概念;1913年,玻尔以卢瑟福原子模型为基础,引入量子概念,构筑了一个新的原子模型——量子化原子模型;1919年,卢瑟福又用天然放射源放射出来的α粒子轰击氮,首次发现了原子核的人工嬗变,即这个实验既发现了在原子核中有呈中性的质子,也第一次用人工方法成功地把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从而开辟了人为变革原子核的途径. 那么,原子核又由什么组成呢?由于当时已知的粒子只有电子和质子,而且研究得最多的是氢原子,因此,曾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组成的.然而,因氦原子有两个电子,那么氦核则由两个质子组成,于是氦原子的质量就是氢原子的二倍,可是实际上却是四倍!有人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但这又引起许多矛盾;1920年卢瑟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大胆地提出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大体相等.如果原子核内存在这种粒子,则可圆满地说明原子核的组成.此后,卡文迪许实验室用了十年时间寻找这种中性粒子,但却一无所获.1932年3月27日《Nature》(自然杂志)刊登了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的一篇论文,他提出:α粒子轰击铍所产生的“铍辐射”并不是α射线,而是一种新粒子,此新粒子不带电荷,因此取名为“中子”.由此,物理学家则提出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靶时,得到一种天然不存在的新放射性元素磷,这是历史上第一种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当然这也是对原子核结构理论的有力证明.为了说明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尺度很小(10-14m)的原子核内,科学界提出了“核力”概念,核力不同于当时已知的万有引力和电磁力.1933~1939年间的中子-质子散射实验,确定了核力的基本性质. 中子和人工放射性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物理学家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去揭开原子核的奥 秘.1934年,费米等人用中子照射铀,企图使铀核俘获中子,再经过β衷变得到原子序数为93或更高的超铀元素.在实验中,他们偶然发现经过慢化的中子(热中子)反而比快中子能更好地引起核反应.费米认为,这是因为慢中子与快中子相比较,它经过原子核附近时滞留的时间较长,因而被原子核俘获的机会要多一些.1934~1938年间,
相关推荐:
标签:物理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