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物理初中课外知识

编辑:sx_yangk

2014-02-27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物理初中课外知识,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

Diniebohe-Dunniecihe wenhua

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

Dnieper-Donets Culture

东欧森林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亦名篦纹-戳刺纹陶文化。主要分布于第聂伯河中游、下游左岸及北顿涅茨河中游、白俄罗斯南部。年代为公元前第 5千年中至前第3千年中。该文化起源于当地的中石器文化,最后融入竖穴墓文化之中。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掘,1958年正式定名。

 

该文化的居住遗址位于河岸或湖边低处。住所为略凹入地下的长方形地面立柱建筑,面积5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留有火塘,屋外有窖穴。墓地中多为土葬墓,也有火葬墓。土葬者为集体埋葬,一穴达几十人。葬式多仰身直肢,少数屈肢,头向男东女西。部分尸体以赭石粉染色。随葬品有工具和饰物。从埋葬方式推测,当时为母系氏族社会。骨骼鉴定表明,居民属欧罗巴人种的晚期克罗马农人类型。

陶器手制,胎中掺草或砂。基本器形为尖底罐,部分地区有小平底罐、钵、碗。纹饰满布器表,口沿常有一排圆窝纹,器身饰篦纹、戳刺纹或划纹,晚期出现绳纹、附加堆纹等。工具和武器多为两面打制或磨制的燧石器,有斧、锛、镞、矛、刀等。也有镞、标枪头、鱼镖头、鱼钩等骨角器。工具组合和食余贝壳形成的贝丘证明,经济以渔猎为基础,并从事采集。遗址内间或出土牛、马、羊、狗、猪等的骨骼,在陶器上发现大麦粒的印痕,说明当时已驯养家畜并经营初期农业。晚期在个别墓地中见有红铜丝和金丝做的垂饰,原料当来自高加索。

感谢你阅读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物理初中课外知识。

标签:物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