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z_shiy
2015-03-29
接下开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韩国游学以及韩服变迁过程简介。
根据记录,如果结婚的话,要准备寿衣,过丧事时,父母或丈夫去世的话寿衣应当穿三年,兄弟去世的话则需穿三个月。埋葬之后,过世人生前使用的物品或者衣服则被参加葬礼的人拿走。服饰用刺绣或者锦来装饰,大加主簿头上戴帻,而小加则是头戴折风弁。贵人的帽子是用紫色的罗制作,以金银装饰。衣服则是上面穿袖子宽的衫,下面是大口袴。腰上系皮带,脚上穿黄革履。妇人穿裙子和襦,但是边上围着襈。 截止到现在,已经被发现有壁画的古墓有80余座,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鸭绿江周边的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黄海道安岳、龙江以及平壤的大同江流域。衣生活所参照的是描绘人物的人物风俗图。在此看来,男子头上戴着帽子或者手巾之类的东西,下层人头发或垂或盘,官员戴着冠,庶民在折风上插着鸟羽,妇人则是戴巾帼。女子中已婚的盘发髻,孩子或者未结婚的不盘头。衣服则是在襦袴之外套长袍,女子套裙子。上层人的衣服又长又宽大,而猎人或者下层人的衣服又小又窄。上衣不论男女长度都到臀部,而袖子有宽有窄。袖口或者领口、下摆上都有装饰与实用兼备的襈,襈根据阶层宽度不同,一个两个的都有,还有的是里面有多种颜色和花纹。在襦或袍子之外的腰上还佩戴腰带。庶民使用的带子是由布制成,而官员或贵人则是用金属和皮革兼备的材料和紫罗制成。上衣初期是左衽,但是右衽也同时出现。女子穿的裙子上有褶皱,有宽窄两种。上层的女子裙子褶皱窄,同时有遮住脚那么长。下层女子的裙子褶皱大,而且短,里面的裤子也能被看到。 穿的鞋也分为长筒靴和短筒履,多种多样。 (P180-p185 百济—高丽时期前半部分 200800600055 任永乐) (2)百济: 从记录上来看,王一般是穿着袖口宽大的紫色大袍,系着用白色的皮革制成的腰带,穿着蓝色的青锦袴和黑色的皮革鞋子。头发上带着用金花装饰的乌罗冠,这样的冠与在무령왕(武寜王)的墓中出土的冠前装饰差不多,从而可以看出百济冠帽的特征,妇女的头发在少女时代一般是在身后梳一条辫发,而出嫁后的少妇一般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盘在头顶上。 1971年在忠清南道公州出土的第25代王武寜王的墓穴中发现了金耳环,金项链,和银手镯等。而且,在扶余的능산리(陵山里)被发掘出的六世纪的金铜大香炉盖子上所刻的人物的装饰,也可以作为当时衣服文化的参照。从这些工艺品来看,细致与华丽的辞藻也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衣服文化了。 以图画作为资料,在公元521年时,百济的使臣出使梁国时所画的梁职贡图上,作为使臣的男子,虽然由于头部部分的破损而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但可以看到下巴下面系着的带子和穿的裤子、袍子以及长筒靴。 最重要的是高尔王27年(260)时制定的公服制度。这时候的公服制度根据王冠的装饰、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将官衔划分成从一品到平民17个等级,即便内容很单一,但在最初的服饰制度制定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王冠的装饰从一品到六品是银花装饰,腰带也按照官阶分为紫色、黑色、红色、蓝色、黄色。衣服的颜色从一品到十六品全部为绯色,但是平民禁止使用绯色。 (3)新罗: 新罗时期的衣服材料是三国中最贵重的。仅仅是根据中国方面出现的记录,高句丽的古
墓壁画和在断石山的神仙寺岩刻画的供养人物或者是根据新罗地区出土的土偶和土俑,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这些人物的面貌。特别是出土的冠、腰带以及鞋等较多的金属装饰物,对于研究新罗的文化提供了帮助。 根据记录,不管是新罗还是高句丽都与百济的服饰相似。但是,冠被叫做遗子礼,上衣被叫做尉解,袴被叫做柯半,靴被叫做洗, 这些可以作为是研究新罗服饰用语的重要资料。在这里可以推定遗子礼就是帽子,尉解就是上衣,柯半就是袴,洗就是鞋。这些用语一直被保留到现在。衣服的颜色为素色,也就是说崇尚白色,从头发的模样来说女子扎辫,男子戴着黑色的头巾。 另外,尽管土偶非常的稀少,但是它是作为统一以前窥探平民服饰生活的极好资料。根据土偶样子来看,男子头带头巾,穿着宽度较窄的裤子和窄袖的外套。女子梳着简单的发髻,穿着宽大的裙子。从更详细的根据来看,比土偶制造的更加细致的是土佣。根据土佣的样子来看,在三国统一前后的7世纪初期,在珍藏固有国俗的同时增添了汉族的要素。但是到了8世纪,男子带着具有头巾样式的帽子,手里拿着笏(手板),穿着开有侧缝的衣衫,腰带上佩有腰佩等,全部都具备着唐朝式的变化。在女子方面也有着相同的变化。特别是在混合了具有西域的人物特点后,更能看出它的影响之大。 在第23代王法兴王7年(520)时,制订了公服制度,六部官员公服的颜色得以确定。在法兴王10年,官吏公服的颜色模仿了中国的制度,分为紫、丹、绯、黄四种颜色。在眞德女王2年(648)金春秋将唐朝的章服制度带到国内,并在第二年649年将官服制度该为中国式的,在文武王4年(664)年女子的服装也跟从了中国的制度。这样变成了中国制度,所以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一直穿着的胡人样式的衣服才转变成了汉俗服饰。从此,中国俗与韩国固有国俗并用的双层结构开始了。这也就造成朝鲜王朝结束后近1300余年来持续服属化的结果。 (3)统一新罗时期:中国服属期 从男子的公服采用唐朝的制度开始,官服和服饰生活的一部分也跟从了中国的制度,从此,形成了官服制度的双层结构体制。上层人士到现在为止穿的还是胡服,下层人们衣服的概念才得以固定下来。特别是当时流入的宽袖女子华衣和圆衫到现在为止一直被保留着。 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强大以及文物变得富足,使得奢侈行为和上下秩序混乱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出现,在兴德王9年(834)时下达了服饰禁忌令。禁忌的项目是:男子和女子的衣服各划分为10个等级,而且从帽子到鞋子,有材料和颜色等20个名目。特别指出的是,在禁忌令项目中的头巾、半臂、褙襠、裱等都是中国的服饰制度。 从此开始,女子以裤子和上衣为主要服饰,在这些基本服饰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内裳和表裳,上衣也开始了既可以为长衣又可以为短衣,成为两用兼容的服饰。长衣到1500年逐渐通过内衣的外服化,使得短外衣露在外面,从这里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服饰的模样。女子的头发在少女时代是披发,而到少妇时为发髻,特别指出的是头发的在中国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制作假发的材料也成了国家的交易品。除了用于头发上的用玉或者是金银铜铁等制作的装饰外,还可以用玉或者玳瑁、角制作的发梳或者插上发钗作为装饰,此外还将耳环、项链、手镯、指环等作为装饰品来使用。 (4)高丽时期:元服属混乱期 这个时期是在国家服饰生活研究史的研究部分中,资料最为珍贵,研究最为复杂和困难
的时期。这是由于随着中国大陆上各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尽管能够从韩国和汉族以及各民族的胡族要素相共存的事实中得到推断,但却也不能得到足够准确的答案。 除了文献资料《高丽史》、《兴复志》以及宋朝使臣徐兢写的《高丽图经》外,还有赐兴冠服等,都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作为极其珍贵的资料,在경남 빌양朴栩(1332~1398)墓上的壁画,出现了元朝服饰的样式。 高丽时期服饰的样式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直接接受了新罗的服装样式,被称为初期的数十年。第二个时期是受宋朝服饰的影响,高丽屈从于蒙古下的300年时间。第三个时期是在蒙古的影响之下开剃辫发,穿着蒙古的服饰的一个世纪。第四个时期是恭愍王6年从接受明朝的制度开始到朝鲜初期这段时间。 基于时代的变化,高丽初期顺承了统一新罗并传承了新罗的文化。受到五代、六金、宋的影响各不相同。这时,出于对契丹的敌对意识因而并没有接受它的制度。公服制度在第四代王光宗王时,衣服的颜色被分为四种颜色。贵妇人们在外出时要将头蒙起来,妇女穿着白色的麻布上衣和黄色的绸缎裙子。裙子很肥大,而且长到拖地的程度。在沐浴的时候要穿有好几层夹层的叫做旋裙的衬裙。 (2008级4班 时婧(200800600059)翻译部分:P185~190) 到了后期,和蒙古接触的大约100年时间,特别是由于皇室的婚姻,服饰自动追随蒙古风。第24代元宗1年(1260),虽然元的世祖提出“不要改革衣冠,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穿衣”的国书,但是还是追随了元朝的样式。并且忠烈王在1272年还是世子的时候被当做元地人质抓走,回来的时候头发是蒙古式的开剃辫发,身着胡服。成为王之后的第4年(1278),他颁布国令,要求穿蒙古衣服,剃掉头顶的头发并且把后面的头发编起来改成开剃辫发。 P186 虽然蒙古式的发式风俗到1世纪前后就停止了,但是编头发的风俗一直存续到1900年初。直到高丽末期,蒙古样式是男性官员穿着的袍之一的贴里,以及戴在头上的官帽从蒙古式的钵笠演变为竹笠,再之后发展为我们的代表性官帽黑笠。女子的冠或者辫发的风俗和发带以及防寒帽子等也受到蒙古影响。 到了高丽末期,衣服根据五行思想兴起改革转变为明服属。根据五行文武百官的帽子是青色的,衣服是黑色,和尚的帽子是戴黑巾大冠。女子的衣服是黑罗。从恭愍王开始王的势力一减弱就改变了改替辫发,元的年号废止的同时高丽以前的官制也开始恢复。恭愍王6年(1357)服饰改革,这时候的冠代替了头盔样式的钵笠,根据明制在笠顶装饰玉或水晶等。因为恭愍王是元朝的驸马,所以初即位时跟据元的样式,趁着元衰弱的间隙穿着与中国皇帝对等的十二旒冕十二章服。恭愍王18年(1369)元刚灭亡就接受了明的祭服,19年明太祖赠给高丽王和王妃冕服和远游服。禑王13年(1387)一直穿着的胡服改为明制,这时官服是纱帽和团领,这样的服饰直到朝鲜末期成为官吏的官服中的一种,作为平常事务服的常服。这之后到明灭亡,所有的官服都是进行请求和接受的请赐赐予,这种制度是根据比中国降低两个等级的二等递降原则。这些无论是官吏的官服还是一般民众的服饰都是按照国俗制定的。 P187 5)朝鲜时代:明服属和二等递降 发展阶段大体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前期是1392年开国到1592年壬辰倭乱,中期是
到开港,后期是到朝鲜末期。 初期的官服制继承了高丽末的制度。太宗和世宗大时期为了接受新制度经常派遣使臣到明朝。太宗16年(1416)根据中国的制度制定了百官的朝服和祭服。世宗8年(1426)制定了所有的官服制,成宗时在《经国大典》中法制化。虽然根据时代的不同官服存在若干差异,但是随着修正和补完构成了朝鲜朝500年间的基本结构。这一时期由于接受了高丽末期的中国服装,所以普通服装的特征在长度和品质上都有丰富的变化和发展。 中期的官服在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后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前期穿着的通常礼服小时并出现了其他新的种类。戎服帖里作为军服变得日常化,冠类是黑笠,长袍和氅衣类作为便服,这样的国俗化开始确立。在衣服的特征上上衣或者袍与前期相比幅度为了贴合身体变得短小化,相反袖子的幅度比前期宽。 后期清朝建立后轻视胡人国家,所以没有接受清朝的服装,根据《大明会典》延续明制的服装。 P188 武官的军服一起使用戎服的帖里和束腿。男子的服装根据中国制度继承了双层结构,相比之下女子的服装上衣和裙子的基本结构都没有变化。只有王妃在嘉礼和即位的时候穿着从明朝带来的法服,平时穿着一般的国俗服。英祖和正祖时期开始随着身份制度的崩溃,迄今上流层专用的东西向下流层扩散。特别是女性的假发装束,英祖32年(1756)颁布加髢禁止令,逐渐确定了髽髻(发髻)。上衣变得短小化,相反下身看上去很丰富,上薄下厚的新样式流行起来。特别是后期女性服装上衣呈现长度短,袖子窄的矮小化。 6)开港期和日帝强占期 1876年与丙子修好条约一起开港的同时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其中1881年创设别技军,衣服,步枪,军衔,战斗技能全都向近代西方化转变,发生了巨大变化。1884年发动甲申政变,开化派强调简化生活和意识转换,出现自由平等思想,东学革命精神,新教育普及,女性教育等新动态。1894年甲午更张的一环是大且非活动的多种衣服变成简便的衣服的衣制改革。特别是以实学思想为基础的一种身份平等意识促进了衣服的简化。男性的外衣由以前穿的广袖后面或侧面开口的长袍或氅衣,中致莫等多种袍转变为没有开口窄袖筒的简便周衣。于是根据用途和身份的多种袍类逐渐消失,统一成周衣一种,延续了100多年直到今天。高宗规定官民全都穿着黑色的周衣,这赋予了上下平等和官民一体感,计划牟取生活便利的函,我们国家的衣生活思想前无后无的划一服饰简化工作。 特别是高祖32年(1895)下达断发令和颁布文官礼服转变为西装的文官服装规定,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新罗统一后最重大的划时代的事件具有很多意义。脱掉一直以来礼仪象征的黑笠戴西洋帽,这成为接近西服化的契机。这成为衣生活思想两次重大转化期,韩服和西服混用延续到新罗的三国统一之后1300多年,我们的服装和中国服装之间出现的双层结构,还有和西装共存而出现的新的双层结构现象。但是西服化在首尔或者城市的官人或者学生的公服和一部分阶层中形成,一般人还是维持我们的服装。 1897年高宗成为皇帝时穿着和明朝皇帝一样的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的冕服,但是朝鲜时代皇服没有大的变化。 1910年韩日合邦以后衣生活以王室为主,阶层文化转变成为了一般平民的大众文化。其中日本为了抹杀我们的上层传统文化通过政治手段和衣料供给企图达到经济安定的意图也起了作用。 P190 而且由于官员或者亲日派,一部分人穿着日本服装(和服),成为韩服和西服还有日本服并存的复杂时期。
以上就是我为您准备的韩国游学以及韩服变迁过程简介,望采纳。
标签:游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