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1970-01-01
上课篇:
而第三天,就是期待已久的入学考试了,一去到会议室,其他国家的学生已经大部分在了,其实像我这个经历过高考人儿来说,英语考试早就已经不陌生,但这么简单的考试,大概是六年前小学六年级的事了吧……
后来分班,老师叫Richard,是个风趣帅帅的老师。他问我名字,我说ikey,他总是很可爱地加上几个像声词,“ikey ikey oil oil oil”~好可爱。第一个星期,我的课室里一个同团的都没有,只有两个中国人,另一个是台湾的。其实这个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个挑战。
一个中国学生,考试是顶呱呱,但真正实践,唉,一脸无奈,说起来都是泪。我自认我不是一个特热情开朗的人,而且被高考煎熬了几年,人与书沟通的能力早就已经强国人与人沟通,跟外国人沟通还估计是第一次。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呆若木鸡,老师出一个课题叫我们自由讨论,我也是呆呆的,估计对他们来说跟我聊天还是比较吃力吧。但慢慢几天下来,跟他们熟悉以后,我也就轻松多了,沟通也比较好。还是需要有进步的。我觉得这些课堂跟中国实在不同,这里小班教学,没有人能走神,没有神能走出课堂。而在我课室,有时候我会白白看着坐在第一排的同学一睡就一节课,老师还是没有看到。没办法人太多,也许也不是教育的失败,是国情决定的。而这些英语教育也不是说,告诉你一个语法,要你记住。而是从一个游戏里,渗透知识,你玩完后,再告诉你在无意中用了什么语法。其实那么多年,语法什么的都是虚的,在关键时候,只有语感能救得到你!那些外国的同学也很友善热情,特别照顾我这个英语上的小朋友,一直到最后一天毕业,我逐个找他们合照了,真的是很享受的一次课堂!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财富。这也是我12年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购物篇:
首先第一天在牛津自由活动逛街,里面最繁华的一条街好像叫玉米街,其实牛津真的很大,差不多可以抵我半个小城。我这个伪书迷,最喜欢逛书店,尽管我都没看懂,但这种四面八方都是书的感觉,真的很舒服,在我看来,中国的书店,灯光很亮很宽敞,但放在书架上的书,都被翻阅得支离破碎,每个书架前或许都有几个狂热爱好者席地而坐。而这里的书店,灯光是略带黄色,很安静,书架上的书整整齐齐,很舒适。其中一个叫Blackwell,全英国最大一间Blackwell,在外看来,很小,但进去之后,哇,就像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有求必应屋一样,里面很大,收藏了很多书,真有种全部想抱回家的冲动。但一看价钱,每本书大概都是七八磅,一本书约人民币七八十块钱,我回想起我在亚马逊买书,一本可打折至到二十块一本。是不是东西越便宜越容易得到,反而人民就越不珍惜。中国的实体书店真的是越来越多倒下了,而英国的waterstone连锁却满街都是。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还是希望中国的青少年能多放下手上的手机和电脑,换一本廉价的书看看。即使如我是伪书迷,作之不止,也能成君子嘛,哈哈!
别人说,伦敦是一个物价高得不得了的城市,是的,将近1比10汇率的差价,买一个热狗3.5镑,约等于35块人民币一个热狗,所以我至今没尝试过。但又有人说,这里买的奢侈品却比国内便宜,还能退税。其实总结来说,我这次旅游并没买什么很多东西,不用帮亲戚买奢侈品,给朋友也只是寄明信片,只买一些真心觉得特别看一眼就爱不释手的小玩意,我带了500镑,但走的时候只剩下15镑纸币和一堆硬币,我是那种省得快吃树皮的人了,一定是我打开钱包的方式不对,它们都不自觉全飞走了....
游览篇:
20天的行程,我们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也不一一讲了,我挑些我映像特别深的。
首先我们先登上了伦敦眼,俯瞰伦敦全景,导游告诉我,伦敦眼其实晚上去看是更美丽的。伦敦眼,我能看到我渴望已久的伦敦,大笨钟,碎片大厦等尽收眼底,手举蓝天,脚踩泰晤士河,这是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伦敦真的很美。然后就是终于能走近这些美景了,顶着烈日,我们走到大笨钟下,近距离“触摸”这曾经只能在电视里仰望的国会大厦,聆听它清脆的钟声。然后再步行到威尔斯敏斯特宫,也叫西敏寺。之前很早前就听说西敏寺有个诗人之角,里面葬了很多出色的诗人,还不止,还埋葬了牛顿,丘吉尔等伟人。我有一个同学说能不能给他带个手信,就是西敏寺的明信片,我写了,我希望他有一天能成为这些伟人般出色。但可惜是我只能在门口观摩,不能进去。还有唐宁街10号首相府。总结一句,感觉这一天都在烈日下暴走,累,但充实着。
再就是温莎城堡,这是一个我曾从来没听过而且听说要坐1小时火车才到更排队排了大半小时而无力吐槽的地方,但真正到了温莎,我却真的被震撼到了,觉得刚才做的一切等待,都是值得。城堡占地 7 公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尚有人居住的古堡式建筑,收藏着英国王室数不清的珍宝,其中不乏有达.芬奇、鲁斯本、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每一个房间都是一座小型的艺术展室也一点都不夸张。温莎古堡所有的建筑都用石头砌成,共有近千个房间,四周是绿色的草坪和茂密的森林。导游只给我们两小时去游览,其实老实说,只看了一点点,因为,我总是在迷路...参观里面的宫殿,遗憾的是不能拍照,里面实在太美了,其中有一个玩偶房间,里面是一个宫殿模型,里面家私陈设精美绝伦,应有尽有,让人不禁遐想,成为一个小公主,生活在这个宫殿里,其实老实说,哪个女孩,不曾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个公主,在皇宫里玩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再往宫殿里走,是到真正的陈设了,许多有名的画,因为幸好城堡有一个中文解说机给我,我一个人走不需要导游,也能了解很多温莎摆设的故事,房间的历史等。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摆满了武器的房间,各式各样的刀剑步枪陈设在墙上,根本无法一一饱览,让我贪婪地不断停下脚步,想用心去把他们的灵魂都偷走。可是时间并不允许。所以我曾说,这个地方,我一定会再来的!出去了宫殿看外景,能远眺远方的建筑,森林面积广大,让我恨不得跳进去遨游。远离城市的尘嚣,远离繁忙的庸碌,这真是一个好地方。顿时觉得英女王真的很幸福,君主立宪让她成为英国的象征却不用去多管国家大事,在我心里那是一个享受的权利。
还有坐泰晤士河的游船到塔桥附近自由活动。幸运的是我亲身体验了一下塔桥升起。当时我正走在塔桥上,突然听到警报,继而有警察在喊叫人民加快脚步,吓死我了,我还以为有恐怖袭击。等我冲到塔桥对面,见到很多人围观,我就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只见塔桥以中心为轴徐徐升起,一分钟的时间就实现了“孔雀开屏”,继而一个豪华游艇驶过。哈哈,Amazing!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今天能亲生体验到。真的很幸运!
然后就是英国南部的海滨小镇布莱顿小镇,这又是英国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20度的海滩,我真的是第一次去,我都穿了两件衣服了。布莱顿小镇真的挺小的,范围大概就是火车站到海滩的那么大的地方,在海滩每一条往上的路都能通向火车站。这个海滩其实不能算是沙滩,因为都是鹅卵石堆积的,还有很多不怕人的海鸟就在海边面朝大海,时不时飞到海上冲冲浪,真的让人很惬意。哈哈,伦敦真的给人很多不同的感受,伦敦的繁荣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繁华和人文,而远离尘嚣后,又感受到了英国人爱生活懂得享受人生的惬意。
但也有无奈的地方,就是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个自然博物馆,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化石矿石什么的,但它到底有多amazing,我真不清楚,因为,它旁边的解释全部都是英文,还专有名次,我拿手机词典出来,要查多久呢?我记得我自由行去北京的时候是跟着其他团的导游,他跟他们团友解说,我就一旁偷听着。但这次根本就没有导游在解说...所以,真的 无能为力。看看石头,走向前头……等未来我英语再好了,我也憧憬着带我的儿女来,一定给他们解说。哈哈!
还有那么多天以来,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除了坐车去剑桥下了雨,其他都是晴天。以前地理书上说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天天下雨。但当我亲身体验,也补尽是吧!
其实如果没有语言障碍的话,我想我能在博物馆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走了很多个博物管,大英博物馆中中国馆似乎是最大的,团友说,都是从中国抢来的。呵呵,话是这样说,但又似乎不能这样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今天我们再看到这些曾经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埋怨,而应该想,感谢大英博物馆,让中国文化闻名世界,在这里,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所以,英国的青少年也真是幸运。每走几步就一个世界级博物馆。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外加“冒险”小片段篇:
话说想当初我在剑桥住宿的时候是与两个法国的15岁女生一起住,我只住三天就要回国了。在临走前一天,法国的同学约我们出去,他们想吃中国菜。在屋主人的推荐和指点下,我们带着地图和乘车路线图就出发了,乘的是我们平常去剑桥市中心的2号车,但不同的是我们要过了市中心下车。
剑桥的公交车最奇葩的一点是,不是每个站都有车站名,车里面更不会报站。寄宿主人告诉我们从哪里下,附近有什么建筑,我们上车还是跟司机说麻烦到了叫我们下车。这里的司机都很友善,他们都会乐于帮助我们,告诉他站名,到了就叫我们下车。但这次不幸的是,司机下车后我们发现我们到了一个居民区,四处没有一家商店,打电话给女主人,描述一下,她说我们走过了,原路返回一个站。以为很近,但我们却跨越了一条桥,跨越了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分界线!Amazing!
因为那两个法国的女孩英语也不太好,所以一路上多数都是我在带路和翻译什么的。所以一走错我就感觉很内疚……吃中餐,是我最爱的鱼香茄子!我太想念你了,但在吃之前,我还要教他们用筷子,有点惊讶于我当年是怎么学的,我感觉真是一种艰难的事阿,这时候我还是感觉中国人比较高级一点,哈哈。吃过晚饭,竟然已经9点多了,我们到车站坐车,说好的10点有一班车,但我们却等了差不多半小时,遇到同等车的一个当地妇女,她好奇的看着我们这些外来之客。
一开始我和法国的朋友用很渣的英语聊天,然后后来他们唱起歌,当地的妇女听完后热情地鼓掌,然后就和我们聊了起来,所以这半小时也过得很快,那时候我真的感到很高兴,觉得他们很友善,见我们是游客,介绍剑桥什么好吃好玩的给我们,但遗憾的是,明天一早,我就要启程回国了。
好不容易坐上车,但10点的剑桥,已经是黑灯瞎火,我们还凭借自己不靠谱的直觉和记忆,没有去叫司机到站叫我们。所以结果是,我们应该在Green end road下,下去却发现路牌写着Evergreens 我就知道,还没绿完,我们肯定早下车几世纪了,哭……重点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在哪里,这依然是一个居民区,黑灯瞎火,只看到偶尔在彻底下投射出来猫猫凄厉的目光!我害怕了,四个外来女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貌似迷路了!因为刚才我们那是末班车,我们无理由再等下一趟车,所以我们只能依靠直觉走,走向车开去的方向。突然两个法国女生很惊讶地想起一件事,因为她们用法语聊,我真没听懂,她们只是跟我说了一句,“follow me!”。突然像上帝附体的他们提起脚步就像前冲去,我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前方她们的身影,还有希望。经过大概5分钟我没思想地紧跟他们身后跑,越过一堆树丛,跳出马路,Amazing!是我们去吃饭时上车的站!她竟然带着我们回家了!后来的一路上,我们都很high!一见街上的行人就跟他们say hi,他们也微笑着回应我们。到家后发现这是一次不可或缺的神奇经历,我无法忘记!
食物篇:
韩寒曾经说过一句话:“谁最爱国?我们的胃最爱国,当你出国半个月不吃中餐你就感受到了。”我现在真的举双手双脚赞成,到牛津第一天,吃汉堡,晚上吃比萨。第二天吃薯条加汉堡,第四天吃土豆泥,第五天吃炸鱼……这些都是晚上的盛宴!早餐都是吐司加各种酱加牛奶,中午吃什么?寄宿家庭给的三文治!天天都一样!一般搭配是三文治加一包薯片或巧克力,一个水果(香蕉 苹果或橙子)加一瓶水。这是英国特色,他们都一样。导游跟我们说,伦敦其实是一个快速的城市,伦敦人民对食物真的要求不大,都是随便解决就投入忙碌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你要问英国什么食物最出名,毫无疑问 fish&chips,薯条和炸鱼。但炸鱼真的好吃,真该尝试。而且无语的是,我到英国根本没尝到过什么扒类,在中国说吃西餐就是吃牛扒,难道我一直被骗?那是中国式西餐?Oh god。而且英国的中餐奇贵,我试过4个人吃五个菜吃了五十多镑约合人民币伍佰多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要我在英国留学,我可能要详细考虑一下……哈哈,其实也没那么不好,来到英国就是体验生活,这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篇:
这次英国之旅我真的觉得很值得,我看到了很多差异,并从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去完善自己。还有很多人教育小孩,都喜欢说,“你看看人家外国人都……”,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刻意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譬如说我感触最大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为什么要加“中国式”,只不过是中国人跟外国人有差异,显然“中国式过马路”是谴责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你一加“中国式”就显得好像外国人都不会冲红灯的样子,这何尝不是在中国人嘲笑中国人?我到英国,在我住宿的家庭到火车站要过很多个交通灯,但这些马路都是小路,最多两部车并排走,路边都是有红绿灯,你走过去按一下大概要等个一分钟红灯就会变绿灯,一开始我会等,但当一个外国人在你身边健步如飞跨过对面,你自己就会显得很傻,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也跟着他们过马路了,说这不是中国式,可能也只是因为他们马路小,根本不必“凑成一撮人”,自己一个人直接三步两步走就能过对面了,这你为什么不说中国人团结呢?所以我还是觉得中外有差异是正常,我也承认中国很多地方不如外国。但更多的是我们不应只一味说别人如何好,好像有两本书的书名,《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前者一直只会批判,后者却有点引导的意味。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失败,启蒙运动为什么会成功,懂得批判,更应懂得提出规划未来的蓝图。所以说,这两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俗话都说取长补短,希望中国能做到在继承中发扬,不忘记传统,不停止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向前。少年强,则国强!
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乃余之所得。
以上就是英国游学体会的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标签:游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