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出国 > 留学

新晋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怎样改变美国教育?

编辑:

1970-01-01

关于Charter School

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公开表示支持Charter School,许诺上台后会拨出更多预算来支撑这类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Charter School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在很多文章中,Charter School都被译为“特许学校”,这个译名很令人费解:谁特许谁?特许什么?换个译法就明晰多了:公立委办学校

这类学校虽然仍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但一般由校董持有和运作,学校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项目,招收学生也不必完全受学区限制。

耳熟吗?对,这就非常类似于我们的民办学校了。这样的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课程种类上都会有所优化,教学质量一般来说要优于普通社区的公立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好,所以这类学校中出“重点”的几率也大。

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不是很成熟吗?为什么还会在公立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出这样的“民办区重点”?

道理也很简单。在出现这类公立委办学校之前,一般美国人读书也是就近入学,按照社区确定学区,进入公立学校,但天长日久,富裕的社区学区还好,而在低收入社区,公立学校演变出很多“辍学工厂”,这引发了一系列真实的社会冲突。

如果一个中产偏下的家庭刚好住在低收入社区,他的孩子该在哪里上学?无法跨学区,也无力上私立高中,这类家庭所面临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就会演变成一种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今年4月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中,获得地方报道奖的就是一则类似的故事:因择校通道关闭,一个“差生工厂”如何造就社区悲剧。

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绝不是一个委办学校那么简单。但支持Charter School(同类还有“磁校”Magnet Schools,美国这类改良型学校很多),实际上是有限度地支持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给有潜力的学生竞争机会,给学校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机会。但是说有限度,是因为这类学校招收学生有限,竞争激烈。

全国共同核心标准,有什么不对?

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另一个显著分歧,集中在Common Core上。照中国人的理解,很难想象由国家制定的一个教育标准有什么问题,但在美国,关于核心标准的争议由来已久,小布什政府开始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为其延伸,然后反对之声从小布什时代开始,延续整个奥巴马任期,最终变成希拉里和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上分歧的一个焦点。

▲ 截屏来自“共同核心标准”官网

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部和教纲,但为了一定程度上确定教育目标,48个州的教育部长和联邦政府一起发展了共同核心课程,为从幼儿园至12年级(K-12)的学生逐年级制定出英语语言文学和数学的明确要求。

到目前为止,42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主动采用这一标准,并努力完善它,以确保在此标准下,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做好准备进入2-4年制的大学,并顺利进入职场。

这个看起来特别“政治正确”的标准,在应用中实际上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抵制,原因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学术水平高的学校会觉得Common Core为了追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致水平,而降低整体教学要求,是一种强制性却低效的教学方案。

而对于一般学校而言,标准化考试太多,他们不得不把精力花在拉扯差生过线这件事上,而不惜将优等生拉到一个“平均渣”的地步。

比如在数学教育中,外滩君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来自华裔家庭的抱怨:团队讨论、按组打分的数学教学法让他们的孩子什么实际的“数学”也学不到。

到了奥巴马执政最后一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遭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法案,字面之下的意思是,重回“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正路,每个孩子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不过尽管法案变了,Common Core仍地位不改。

在华裔家庭看来,common core也是“平权法案”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平均主义的公平往往导致更多个体的不公。而扩大化贯彻“平权主义”的态度,正是多数华裔反对希拉里的原因。

民主党“铁票仓”美国华人为何转而支持特朗普?

在对美国大选的围观中,简称AA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在我们朋友圈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这个法案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伴随黑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而兴起,它更广泛的涵义是,作为一种补偿性正义,那些曾在历史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族裔,比如被镇压、被奴役或被歧视过的族裔,在福利分配、雇佣、入学等事情上享受特殊待遇。

但在华裔的语境里,这个对少数族裔给予补偿的政策,是以华裔的牺牲为代价的,而最让华裔不能容忍的,这种牺牲集中体现在教育通道中。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华裔不属于需要补偿的“少数族裔”范畴,非裔和墨西哥裔等才是正宗“少数族裔”。所以,比如当哈佛这样的常春藤大学将种族背景放进申请资料里一起考量的时候,这种优待是不适于华人小孩的。

更糟糕的是,为了一所大学里肤色均衡的问题,通常靠学术成绩领先的华裔小孩(乃至整个亚裔),一直被抬高入学门槛。在某些亚裔较多的州,华裔孩子申请美国名校,标化成绩平均比白人学生高出100多分,比受照顾族裔学生高出200多分。

这种奇特的“水涨船高”也波及国内寻求国际教育的家庭。一年4次左右(北美场不算)的SAT考试,中国学生因为高分太多而焦虑——比如旧版SAT,满分2400分的考试,很多中国学生能考到2250-2300分,新版SAT满分1600分,中国学生考到1500分——与此相对的,是美国US NEWS、《大西洋月刊》这样的媒体频频叹息美国学生SAT考试均分又创新低。

然而,越是如此,华裔孩子进入美国名校的竞争越显激烈。

2015年,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联合了上百个组织,抗议哈佛大学 “歧视”华裔学生。今年2月中下旬,一些哈佛校友联合起来,建议扩招亚裔。

也许直接的歧视并没有。今年9月,哈佛校报公布新生报告,其中亚裔学生占26.6%,而去年这个数字是24.2%——但在很多评论者看来,如果完全以实力为准则,亚裔学生本可以获得更多OFFER。为了纠正(历史上)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平权法案实际造成了对华裔和美国白人的“反向歧视”。

1478742140332896.png

▲ 损有余而补不足,公平的方式真的正义吗?

是的,这个反向歧视同样波及白人。而大学这种考虑种族的“潜规则”,也正是因为白人学生的不断上诉而浮出水面。

远的不说,近年最为华人关心的一个案例,是白人学生Fisher起诉德州大学的判决。2008年,Fisher申请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被拒,当她了解到这所学校在录取其它学生时,会因为申请学生族裔背景而录取时,向联邦法院提出诉状,起诉学校的录取程序伤害了她的平等保护权利,这一权利为宪法赋予每个美国公民的。

这桩诉讼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年6月23日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学校没有违宪。这一最终裁决使大学录取中的“出身论”变得合法。

这印证了在美华人在教育上遭遇不公的感觉,同时也激怒了他们。

所以当希拉里声称“black lives matters”,并决心将平权法案更彻底地贯彻时,这股强劲的政策之风带给华人的是安全感流失的寒意。

华人期待以努力和实力说话,正如特朗普在多处主张的“自由竞争”,而希拉里则期待通过高税收、高福利的平衡,让美国朝着某种欧洲化的方向转变。一以贯之的是,在教育方面,她会更多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拨更多财政预算、花更多精力支持公立教育,或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无债务大学提案”,让更多贫困家庭免费上州立大学。

但在政治上可能并不强势的华裔,在教育上却决不弱势。他们想要的教育不是免费,而是优质,他们的利益和希拉里并不匹配。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次大选中,曾经是民主党“铁票仓”的美国华人中,有很多转而支持特朗普的原因。

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作为新晋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怎样改变美国教育咱们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大多数美国总统都是文科出身 啥原因?

注意!初到纽约留学这些骗局要堤防!

扒一扒美国大选结果会对留学政策有啥影响?

标签:留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