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出国 > 留学

大龄女青年在德国生活是怎样的

编辑:jz_chengmm

2015-04-03

去德国之后,怎么与身边的人交流?在德国吃穿住用生活该怎么开展?请看如下这个大龄女青年在德国生活的留学生活分享。

看了很多留学贴,同学们都以各种方式阐述着在国外留学的生活,我也来为我曾经的留学生活记录一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猜大多数人都想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不同国家的人到底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这种感受真的是年纪越大感觉越强烈,越来越不安分于现在的生活工作,总想要有所突破。终于也在挣扎了很久之后,放弃了四年的工作,做出了留学德国的决定。

Q&A

Q: 为什么选择德国?

A:1. 学费便宜

2. 德国人以严谨出名,到底是不是这样

3. 最重要的:自家男人在德国读书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迈出国门学习的首要条件,考虑年龄问题,我最后申请的是英语master。 辞职到出国准备时间大概有半年,一切都非常顺利, 对未来的生活各种憧憬和幻想。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一个人带着近60公斤的行李奔赴机场,在taxi上看着那晚的月亮,心里真的有很多感触,工作,父母,爱人。。。。

陌生的德国生活

一个未知的生活在十几个小时候就要开始了,我根本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但是心里想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学校在斯图加特,以前没怎么听过的城市(喜欢足球的可能知道,对于我这种连伪球迷都不算的,真的为所未闻)。 也就是申请学校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奔驰,保时捷等一堆知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听说在寒暑假时间,很多德国北部的同学都来南部打工。 初到斯图,去市政厅登记住址的时候,发现有些工作人员都是残疾人,当时真的挺震惊的,因为我联想到国内在ZFJG工作的那肯定得四肢健全,样貌端正啊。

由于当时我申请的课程是International master course,所以上课什么的都是英语,第一学期是basic model,都是一些基础课程,高数,线性代数,信号处理什么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乌克兰,西班牙,还有一些中东地区的人。整个看起来真的很国际,各色人种各种语言。课程安排都是自己上网上找,记得我爸特爱问的就是:你们班几个人?回答: 我们没班,自己上自己的课。 那你们班主任呢?我们没班主任,教授根本记不住你叫啥,人家上完课就走了。 我爸特不理解,我猜他心里的OS是这孩子是去了个啥学校啊。

到德国的第一个冬天,下了整整一冬天的雪,最深的时候都快到膝盖了。大家知道,德国纬度比较高,冬天天黑的很早,大概四点半天就要黑了。那个冬天特别难熬,我觉得我已经抑郁了。德国太安静了,安静的好像整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大冷天,更是没人出门,从窗外望出去,橘色的灯光照着雪地,半个小时也看不到一个人走过。现在回想,我当年是浪费多少时间呆呆的看窗外啊。

人的天性都是一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肯定是老乡找老乡。仅有的几个中国人扎堆,一堆印度人扎堆,一堆巴基斯坦人扎堆。开始对印巴人的印象不是特好,他们的独特的发音听起来真的很别扭,可是他们自信,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中国人发音清楚又如何,经常是想说的说不出,词不达意。这跟学了多少年的英语无关,跟雅思or托福成绩无关,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口语不够口语。后来发现他们真的挺认真学习的,而且特别聪明,敢于发问。尽管他们的印式英语让教授三番四次的说pardon,可是他们还是继续的问。而中国人在课堂上就太不活跃了。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太压抑了,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几乎不可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发问,因为怕打断他讲课的思维。45分钟的课就是老师的独角戏,只有临下课的最后一分钟问一下:大家听明白了吗? 齐声答:听明白了! 也许老师要的就是这一句响亮的回答吧。

班上有个印度同学成绩特别好,他的举止看起来家教不错,走路很稳。第一学期高数他考了最高分1.0,德国的成绩是从1.0-5.0,4.0是刚及格,然后第二学期我就看到他开始当高数的助教了,当时觉得他真的好厉害。

从第二学期开始,刚混了眼熟的同学就都慢慢分开了,各自专业方向不同,选课自然不同。对于我们来说,从第二学期开始就是真正开始专业学习了。眼里的同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国际学生,也有很多德国同学,因为他们有些课也必须是要用英文上的。下课以后德国人很喜欢三五个聚在一起自习讨论,我试着尝试这种学习方法,但是觉得太浪费时间,几个人叽叽喳喳,怎么可能安心看书,大多数中国同学还是回家学习。

冬天过去了,让我觉得神奇的是,德国的草地冬天也不会变黄边枯,埋在大雪的草依然青翠。从四月开始,天气慢慢转好。来德国的时候完全没学过德语,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很多单词自然就记住了。我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去超市,每个货架慢慢逛,认识了好多的词。在德国时间长了特别想念国内的零食,在德国超市薯片,巧克力,花生,汽水毁了多少女生的身材。曾经一度太想念芒果干话梅什么的,只能去附近的亚超买点零食过过瘾。一般亚超都不大,也是华人开的,很多产品都过了质保期,稍不留神就买了过期产品回家。看着某些闻所未闻的小零食,才知道: 哦,原来国内看到有些产品包装袋上写着远销海外,原来都是销到这里了呀。德国超市没看到过中国食品。

出行

天气转好就可以逛逛街了。大学到市中心做小火车只要11分钟。我无数次的感慨德国的交通太智能了,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太方便了,如果熟悉了这个地方,出门不需要有车。因为欧洲的地盘本来也不大,公共交通又这么发达,很多德国人上班上学都是公共交通出行。每趟车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如果不是大雪天或罢工,都可以准时到达。

各种交通工具上也没售票员,公交买票找司机,火车什么的自己就可以在自助售票机或柜台购买。买票靠自觉啊,偶尔有查票的,查到了就是罚钱,影响个人信用。我看大多数人都很自觉的,一节车厢最多2,3个逃票的,有的是忘带的。

也不是一味说西方人素质有多高,我也看到个别醉鬼当街小便的。人有三急,这个谁也挡不住。整体国民素质高我觉得第一是人少,第二是富有。 只有有吃有住有医疗有教育,才会想到环保,个人素质等等。如果一个人温饱都没解决,跟他提什么环保,素质啊。

德国的城市长得都差不多,我的意思是店面布局差不太远。除了法兰克福高楼耸立,其他城市没什么特别高的楼。初到德国很讨厌德国的食物,硬硬的大面包,薯条,肉排。。没一个我爱的,特别想念国内又香又软的各种面包。不过,在德国两年后,我就疯狂的爱上了德国面包,虽然不香软,但是越嚼越香,年纪大了也注重养生了,知道国内的可爱小面包没那么健康。现在回国了,也很少光顾国内的面包店。

中国人是多么热爱吃啊,所以中国学生最多的活动就是聚餐。每人出一道菜,十几个人聚聚餐聊聊天,再玩会饭后三国杀。

大学里的中国人自发的组织了车友会,杀人帮,篮球队什么的,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留学生活丰富一点。每年的春晚也是必须的,大多数人春节都不可能回国,因为那段时间正是我们的考试时间。 现在想想,我们出国在外虽然承受了很多压力和思念,可是我们的父母在国内也承受着同样的思念。我基本是一年回一次国,看看老爸老妈,我还有很多同学三年都不会回去一次。

以上就是这个大龄女青年在德国生活的留学生活分享。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标签:留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