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z_shihm
2015-03-31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汪峰的这首《存在》总是让深圳澳洲海归丁卓想起刚回国时的迷茫。
2013年春天,丁卓独自从澳大利亚启程飞往中国,回到这个他阔别13年的国度。此前,他曾先后辗转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读书和工作。
此次回国,丁卓决定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从事大数据的存储和保护。他将驱使自己回国创业的动力称为“对理想的追求”。作为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创一番事业正是丁卓的理想。他认为,如今的深圳和美国硅谷一样,是最适合创业的地方。
常年的国外生活让他与国内的朋友都失去了联系。除了家人,中国的一切对于丁卓而言都是陌生的。“过去十几年这个国家的变化太大了,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些变化,因此深深感觉到自己和社会上的人是隔离的,没有朋友,也没有信息渠道。”
21世纪初,纳斯达克股灾爆发,许多公司破产倒闭,众多留学毕业生在美国难求一职时,刚出国不久的丁卓就萌生了回国的想法。“但是我不希望以逃避者的身份回来。很多时候,在面对‘容易’和‘困难’两样事物作出选择时,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多年后,回到国内从零开始,对于已经熟悉了海外生活的丁卓而言,也是一个倾向于“困难”的选择。
创业初期,丁卓邀请了几个与自己一样拥有国外留学工作背景的伙伴一同回国合作。两个月后,因为对国内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伙伴们都选择了回到各自生活的国家。“对不起,只能陪你走到这里了。”他们在离开深圳前对丁卓说。
合作伙伴的离去让尚未适应这座城市的丁卓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随之而来的还有注册新公司,招聘员工,寻找产品销售渠道等一系列亟需处理的工作等待他去完成。与此同时,对远在澳洲的女儿的牵挂更是让他倍感煎熬。
“但我还是对他们说,没关系,等有一天公司做起来了,我再请你们回来”,这位“海归”对自己的新事业充满了期待。
五万“海归”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归”落地这座年轻的城市,2011年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
像丁卓这样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归国人员在深圳不下少数。据深圳市人社局统计,深圳连续14年每年引进“海归”人数超过千人。目前深圳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总数已经突破5万人。与北京、上海不同,深圳的非深户“海归”占全市“海归”的80%。
负责国(境)外专家和其他国(境)外人员、留学人员来深就业创业引导工作的深圳市外国专家局曾统计,目前深圳“海归”创立的企业中,大部分是智慧型的科技 创业企业。市留学生创业园总经理张滨龙曾表示,在深圳留学人员创业园中,七成至八成的海归创业领域集中在信息产业。该创业园从2000年成立至今,先后孵 化过794家企业,其中75%~80%的企业都涉足电子信息业。这与深圳拥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完全吻合。
丁卓从事的大数据收集与保护在国内正属于新兴行业。丁卓认为深圳是一座适合新兴行业创业的城市,其相对完善的行业生态系统、浓厚的创业热情以及鼓励成功、 宽容失败的城市特质都是创业者需要的条件。作为一家数据技术公司,丁卓他们常年需要采购芯片等设备所需硬件,这座城市丰富的硬件资源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便 利。
目前,深圳共有16个留学生创业园,容纳了2000多家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其中有30家企业产值过亿。人们熟知的迅雷、朗科、光启、华大基因等都是深圳“海归”企业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吸引并包容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体早已成为深圳的标签。另一方面,房价过高、竞争压力大却成为了让部分“海归”对这座城市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归”,2011年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
“‘孔雀计划’对我最直接的帮助是在经济上有奖励补助”,该计划的第十批入选者岳玉涛坦言。2011年,他回到中国,加入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团队。“光启的理念和我想做的事情十分符合”,岳玉涛回国之前就被这个由“海归”组建的团队所吸引。
2013年,在光启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下,岳玉涛了解了“孔雀计划”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照顾政策以及申报流程。当时身为广东省创新团队带头人的他,符合“孔雀计划”的直接认定条件,被认定为该计划的B类人才。
水土不服
大多数“海归”对“孔雀计划”及其配套政策一知半解,甚至有“海归”没有听说过相关计划。
事实上,这座城市的大多数“海归”对其能够获得的待遇缺乏了解。
今年11月,深圳市侨办、侨联及深圳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以下简称“海归协会”)共同发布了《深圳海归人员就业创业现状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熟知创 业政策的“海归”仅占调查总数的6.98%。大多数“海归”对“孔雀计划”及其配套政策文件内容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有部分“海归”没有听说过相 关计划。
调研报告中总结了造成“海归”对市人才计划和相关政策陌生的原因。主要为现行标准部分认定条款门槛过高,对其他层次留学人员关注不够,政策的覆盖面小;大部分“海归”缺乏对国内政策信息的了解渠道;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办理时间长、手续繁琐。
在深圳创业近两年的丁卓至今仍不知道该如何申报“孔雀计划”。从去年开始,丁卓试图在留学生创业园申请办公场地,被告知申请企业过多,需要等待。后来他只能将设备寄放在在代理商提供的一间家用房内办公近一年。
前不久,丁卓的团队参加了南山区人民政府以及市科技创新委主办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在总决赛时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我们的产品在不断地获得认可,可我们仍然没有办公场所。”最近被突然告知公司材料已经过期,不能在留创园申请办公室的丁卓无奈地说。
在丁卓看来,“海归”的身份没有在创业之路上为他带来过多的通行便利。相反,习惯了国外沟通方式的他发现直接谈论产品的商业规划似乎不能很好地打动自己的合作方。对方常常希望丁卓展现一些“很好看”却不太实用的数据,这给丁卓与合作方的沟通带来不小的障碍。
令丁卓感到庆幸的是,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位曾感到孤单的“海归”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交际圈的拓宽帮助他获得了更多的沟通渠道。
“孔雀计划”
“孔雀计划”是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深创业创新的计划。
该计划主要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境)外高级专家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两个群体。其中,国(境)外高级专家分为A、B两类,“海归”分为A、B、C三类,分别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和奖励补贴。认定方法以参照认定标准的“直接认定”为主,“评审认定”为辅。
认定条件主要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近5年入选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的带头人”等。
被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享受80万~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等特定待遇;深圳对引进的海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
抱团取暖
当时深圳甚至没有与“海归”相关的民间组织,我们曾一度感觉没被社会所关注。
对国内情况不熟悉、社会人脉支持少、难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缺乏对自身水平的客观了解是多数“海归”在回国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海归”群体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深圳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不少优惠政策,但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多数‘海归’都没有享受到相关政策。”市海归协会会长杨鹏说。正因如此,杨鹏期望从民间的角度帮助许多“海归”在他们回国后重新建立社交圈子,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商务对接,促进他们事业的发展。
杨鹏回忆起2005年自己回国初期的境况,同样感叹“不熟悉国内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朋友”,每晚只能和三五个固定的老友泡酒吧。
2006年初,他建立了一些与“海归”有关的QQ群。2008年底,杨鹏等人尝试着组织了一次300人的“线下活动”。“当时来了很多人,这是我没有想到 的。”杨鹏说,许多参与活动的朋友都建议他成立一个组织,让“海归”能够聚在一起。“当时深圳甚至没有与‘海归’相关的民间组织,我们曾一度感觉没被社会 所关注。”杨鹏决心筹备海归协会。
2013年12月,筹备近6年的深圳市海归协会正式成立,如今协会已有正式注册会员近500名。海归协会的会员大都为“80后”。对此,杨鹏解释,大多数 “60”“70后”的“海归”回国已有一段时间,在事业和人脉方面都有了一定积累。相较之下,“80后海归”的事业尚处于起步期,更需要帮助。
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杨鹏希望海归协会能成为帮助“海归”扩大社交圈的平台,并且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海归协会每周会举办行业沙龙,将同行 业内的“海归”聚集在一起交流。同时,他们正在尝试着帮助一些“海归”申报创业资金,成立就业互助小组,互相推荐和介绍工作。
从2013年开始,海归协会承办了海归项目投融资对接会,以期帮助创业者寻找到有意向的投资人。在11月底结束的第二届海归项目投融资对接会上,Car Data汽车信息化管理系统和Z组队——线下活动系统分别获得了900万和300万的投资。其中“Z组队——线下活动系统”甚至尚未正式展示,就吸引了风 投者的注意力,获得注资。
海归协会常务理事黄敏青认为,协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能在必要时为彼此提供帮助。从事户外媒体工作的她表示,协会里一些朋友在需要做广告宣传时就会找到她。
因为对拓展人际圈以及快速融入社会的渴望,促使海归们在回国后选择了“抱团”的方式互相“取暖”。在杨鹏看来,要想真正适应国内环境,“80后海归”更需要的是摆正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海归”优势不再
余斌说,在国外长时间生活和学习过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归”。
海归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深圳的“海归”群体日渐庞大且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尽管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仍在增加,但对于深圳而言似乎远远不够。
在2011年颁布的《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人才发展纲要)中提到,深圳人才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高层次 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国际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市场有效互动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人才住房等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吸引激励 人才的服务保障体系还有待健全,人才吸引力有所弱化。
《人才发展纲要》计划到2015年,“孔雀计划”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吸引带动 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到2020年,建成一支符合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需求、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优势突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深圳市人社局最新统计显示,“孔雀计划”从2011年实施至今共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706人,其中大部分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从“孔雀计划”的认定标准中不难看出,这座城市渴望吸引一批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生物等高新技术科研创新领域有所成就的海外人才。“‘孔雀计划’更像是一个理念。它表明了深圳决策者很清楚这座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岳玉涛说。
显而易见的是,深圳现已成为多数“海归”回国的首要选择,但在这座城市里他们已不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许多年轻留学生在回国后对自己的“海归”身份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高中毕业后在美国、英国求学五年的余斌,现在深圳某金融公司就职。他认为,如今的“海 归”应该划分为3个群体——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求学5年以上的、出国读研两年的以及在国外工作多年后回国谋求发展的。“高中毕业后就出国的海归,在价值观上 很大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社会的影响。本科毕业后在留学深造一两年的人是很少会被影响,只是多了一些海外经历。”余斌说,在国外长时间生活和学习过的人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海归”。
余斌对“海归”划分与黄敏青的看法有微妙的相同之处。国外两年的留学经历在这个年轻女白领看来,只是学习方式与国内不同。除此之外,这段经历并没有给她的求职和工作带来明显的优势和困难,也没有产生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余斌的定义中名副其实的“海归”丁卓,仍然在慢慢地适应国内的一切。“和一年多前一样,我仍然对公司的未来充满希望。”丁卓肯定地说。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深圳澳洲海归的现实与梦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标签:就业规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