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z_guoff
2015-03-31
这是一篇介绍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的三亚人才发展战略的文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着愈演愈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从核心流动因素来看,全球化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从贸易、商品,到金融、资本,再到人才的全球化流动过程。在人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也表现出新的趋势。
目前,中国正面临八大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三、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的转型;四、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的转型;五、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人才拉动型经济;六、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七、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和体制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八、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转型。在人才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大转型交融之际,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也表现出新的趋势。
国际人才竞争的特点及趋势
首先,全球人才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人才回流和环流趋势。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全世界约有2.13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生活与工作,占世界总人口的3.1%,其中大约有9000万是经济移民或技术移民。中国目前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超过数千万,出国留学生超过40万,出国移民人数也有50万人。据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数据,仅中美两国每天往来的人员接近上万人。
第二个趋势是各国更加重视吸引人才。据联合国有关统计,2005年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美国每年批准9万个左右的工作签证,有14万职业人才移民获得绿卡,移民绿卡发放达100万张。2011年11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的389对15票,通过了一项主要吸引中国和印度等高学历移民的法案。该案将在2015年完全取消中国和印度职业移民的国家配额上限,并将亲属移民的全国配额上限由7%增至15%。
第三个趋势,移民制度已成为人才竞争主要方式。人才签证移民制度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方式。人才签证绿卡以及入籍制度是引进顶尖人才并使其归化的根本保障,美国的移民法规定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移民将被优先考虑,让移民制度为人才竞争服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效法。
趋势四,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集聚人才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招收留学生,最主要是为了吸引人才,美国为了吸引全球最优秀的青年,把三分之一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都给了外国留学生,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最终择其优才挽留成为“新美国人”。
趋势五,各国的人才战略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世界各国都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越是创新越能吸引国际人才,也越可以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创业。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的专利申请25%来自国外移民。1995~2005年间,美国工程及高科技公司25%的创办人来自国外移民,其中一半在硅谷创业。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47%是外来移民。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趋势六,各国纷纷出台吸引国际人才新举措。作为最为常规的人才吸引办法,欧美发达国家继续发放人才移民和工作签证,例如美国绿卡和欧洲蓝卡。其它发达国家也纷纷施行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人才引进措施。例如,加拿大和北欧国家开始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外国人才。新加坡给予当地公司一定财务补充用于吸引人才来新加坡工作。英国政府和瑞士、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印度等政府签订双边政府协议用于合作招聘计划。日本政府一方面每年在波士顿举办双语大型招聘会,集中招聘国际人才去日本,另一方面全球招聘英语师资,促进和海外交流。面对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新兴国家则纷纷采用类似双重国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如韩国、越南、菲律宾和巴西等。
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战略手段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移民制度以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移民制度不尽相同,然而在选拔和吸收海外人才方面都卓有成效。
美国是实至名归的全球第一人才大国,全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国。从2005年起,美国每年签发的绿卡数量超过100万。加拿大是世界上首个实行积分制移民制度的国家,而且根据其各个省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了省提名移民计划。1990年到2000年,加拿大接受的25岁或以上的移民中,占91%、大约86.3万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开始学习美国和加拿大,纷纷改革移民制度以吸引国际人才:2000年8月,德国正式实施“绿卡工程”;2008年10月,英国正式实施“记点积分制”移民制度;2008年11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蓝卡计划”,给予高新技术移民诸多优厚待遇。
此外,新兴经济体也在人才竞争中奋起直追,出台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才。2010年1月,日本法务省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经验,提出吸引外国“高级人才优遇制度”,实施“积分制”来引进人才。韩国2000年开始发放“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人员在韩国居留10年,借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员。2011年4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修订《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俄罗斯联邦境内外国人法律地位法》,专门为外国高水平人才来俄工作消除障碍,如简化程序,放宽工作许可等。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在4年前专门成立了移民署。
吸收优秀留学生也是各国人才引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留学生选择在美国工作和创业,美国政府不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新留学生政策。2011年美国移民执法局(ICE)扩大可延长实习期限的外国留学生范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毕业生可在美国实习长达29个月。2010~2011学年,澳大利亚为留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产值为国家贡献了163亿美元,远远高于旅游业的贡献。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总预算为2亿欧元,计划资助4200名外国研究生、1000名教师到欧盟学习及参加研究项目,2012年2月,德国联邦教研部设立了“德国奖学金”制度。其他还有韩国的“智慧21工程(BrainKorea21)”、新加坡的“全球校园中心计划”等。
各种卓有成效的人才计划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例如以色列2009年制定的“回到祖国”人才战略、韩国2009年投入122亿韩元设立的世界级研究机构计划(WorldClassInstitution)、2001年巴西实施的“博士扎根计划(I'IleProgramto PromotetheRetentionofDoctorateQuali-fiedStaff,PROFIX)”、2000年加拿大政府拨款9亿加元启动的“首席研究员计划(CRC)”。
为了便于联络世界各地的意向人才,各国也在海内外设立专门吸引人才的机构。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开始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台湾在美国、日本设有许多办事处,仅在美国加州就有两处,存储了3000多名工程师和电脑科学家的资料。以色列“移民吸收部”是与国防部平级的国家机关部门,专门负责人才引进。新加坡设立“联系新加坡”海外人才的联络处,在全球有12处分支机构,以便随时了解当地的人才动态。韩国2008年设立“联系韩国”,主要帮助韩国企业寻找全球人才。
优化人才市场环境、推动人才跨部门流动是确保“人尽其才”的科学举措。其中,“旋转门”机制是美国知识精英在政府智囊和研究机构之间流动的特色机制。美国的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用大批专门人才到政府机构中供职;政府的高官需要充电时,往往回到大学进修或者到科研机构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来提升自己;卸任的官员仍可回校执教,推动大学教育的职业化。
大力推动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则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的必要法制措施。美国职权机关特别重视维护专利持有人的利益,对于侵害专利持有者的行为会处以高额的侵害赔偿罚金。
科技合作则是各国实现人才共享的重要渠道。欧洲1984年开始实施的“欧盟科技发展框架计划”(EuropeanFrame-
workProgrammesforResearch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简称FP)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如今,除欧盟成员国外,世界上约50多个国家、近百万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参与到这一计划中。这一计划已经成为欧盟集聚人才的重要行动纲领。
发达国家还特别注重营造人才发展的科研产业化和创业环境。新加坡曾出台“海外工作者纳税人计划”(TheNot
Ordinarily Resident (NOR) TaxpayerScheme),每人最高的优惠限额是1.5万新元。以色列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投入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基金,聚集社会风险资金,为日后吸引创业人才打下重要基础。
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还通过输出文化来吸引人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注重通过文化输出和国际宣传,塑造自己的“国家梦想”,并凝聚成为一种国际形象,进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联系新加坡”的主管David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一位美国学者曾在《华盛顿邮报》也撰文称:“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有才之士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对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失。”
我国国际人才竞争的新政策
我国目前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重点可以是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与开放有力的机制、政策,挽留住自身需要的本土人才不流失,促使高层次留学人才以及海外的本族裔人才大量回归与环流。在达到一定国际化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对外籍人才吸收,在全球人才市场争夺全世界的人才为我所用。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计划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其它的人才引进计划还包括“青年千人计划”(2010年出台)、“外专千人计划”(2011年出台)和“万人计划”(2012年出台)等。此外,在中央、国家多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统筹下,“中关村人才特区”于2011年3月起正式建立。
在法规层面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6月30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将于2013年7月实施。新《出入境管理法》从强调“人”回归到强调“才”回归,从提倡“回国服务”到提倡“为国服务”。新《出入境管理法》在普通签证中增设“人才签证”类别。此外,国家积极实施更加便利的签证制度。2012年11月2日,中组部、人社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签证及居留有关问题通知,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公安部等25部门联合下发《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相比起2004年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新《办法》将外籍永久居留人士办理社会保险、凭居留证购买机票、子女上学和创业等许多待遇都做实了。
三亚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建议
(一)加快三亚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促进大批国际人才向三亚流动。三亚创新未来发展需要走国际人才引领带动的模式,要充分意识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可以以国外发达国家为标杆、充分借鉴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战略经验,出台一系列三亚人才优惠政策,将三亚打造成为海南省及南中国的国际人才集聚中心,以吸引大批国际人才、华人华侨人才、外籍人才、留学人才、港澳人才。
(二)打造中国的夏威夷和佛罗里达。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三亚旅游的一大客源国,扩大国际旅游的客源到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南亚,一方面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广泛引进客源国相关人才。建议三亚在发展好旅游业等优势核心产业的基础上,探索环保、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产业多样性和人才多元化。
(三)借力旅游资源,建立国际高层次人才疗养休假基地。三亚的优势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之外,应当与人才引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可依托三亚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会展经验,在三亚定期举办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及管理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管理人员与学者赴三亚交流业务、休假并指导当地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相关论坛已有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等。建议三亚市有关单位继续结合自身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规模化、体系化地建立三亚国际高层次人才疗养休假基地,并充分鼓励行业领军人才在三亚设立工作站,带动一批项目、产业和人才聚集工作的发展。
(四)引进新兴配套产业的领军人才。三亚在旅游、会展产业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且正处于和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时机,应抓住这一契机,引进、整合一批相关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增强三亚作为旅游中心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同时,三亚是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风景优美,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随着公众收入水平提高和老龄化人口增加,温泉养生、高端医疗和养老需求增长,三亚可以借机发展高端国际养老和休假产业,建议引进这些产业的国际领军人才,推动三亚高端养老和休假产业国际化。
(五)柔性引进国际人才来三亚。首先可出台三亚“海鸥计划”。全球人才的流动时代,“海鸥”大量出现,并日益增长,这个群体在世界各大产业中心之间的往来非常密切,将是推动中国未来创新,乃至世界未来创新的核心力量。对于“海鸥型”人才,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推动“哑铃型”的人才流动模式。此外,可设立“鸟巢计划”、“资深国际人才计划”,全方位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建设,吸引国外资深专家来度假和疗养。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国际人才港、打造全球华人最宜居城市、打造国际旅游人才集散地和吸引海外人才来高校挂职等。
(六)打造中国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三亚拥有雄厚的旅游产业资本,可凭借先进的旅游管理技术、利用旅游硬件设施,顺势建立一个全国最大、世界瞩目的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吸引国际最知名的大型培训机构落户三亚,形成国际化人才自己培养、自己使用的良性循环。届时,全国的高端旅游人才将在三亚集训,并打造最优秀的旅游培训师资梯队,形成可观的品牌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
(七)打造三亚“国际人才达沃斯”。建议三亚整合论坛举办经验优势,建立“区域国际会议中心”,每年举办“国际人才达沃斯”论坛,定位为高端人才集聚和交流的平台,为三亚吸引高端人群,立足世界,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人才基地。
(八)实行“地方绿卡计划”,留住高端外籍人才。三亚要树立国际化都市的形象,不只吸引海外华人华侨,还要引入外籍人才落户,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人口比例。可以考虑实行三亚自己的“绿卡”制度,放宽落地免签条件,延长居留时间等。再进一步,可出台三亚投资移民和养老移民计划,吸引国际人才移民三亚。
(九)推动三亚中外合作办学,打造全国国际教育中心。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极大促进高校科研交流与合作、满足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社会需求。三亚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是国际了解中国的南大门,利用地理便利和文化便利,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上优美的教学环境,打造全国国际中小学教育中心。此外,在三亚建立一流的国际中小学校,有利于解决海外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
(十)建立三亚国际人才研究中心。首先,建议绘制三亚国际人才需求地图。应根据三亚产业发展需要,调研各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并进行分类,制定国际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在全球创新资源体系下绘制人才需求地图。在此基础上,出台具体的人才工程计划,做好海外智力资源利用和引进的规划工作。其次,建议建立三亚海外人才猎头机构。海外高层次人才分布广泛,通常需要事先掌握情况和联络感情,并需要懂得高级人才的运作规律和国际惯例。可以建立一个在全球负责搜索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府猎头部门或特别工作组,专为本市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工作服务。猎头部门可以建立在体制之外,国际人才研究中心可以来开展此项工作。此外,建立三亚海外人才数据库也是很好的人才管理办法。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主次分明、目标明确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都会建立各类海外人才信息库。目前三亚并没有海外人才数据信息库,缺乏成熟规范的国际人才市场为吸引海外华裔人才以及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三亚应试点建立一个集信息储存、沟通联络、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海外人才数据库(包括留学人才库、海外华人华侨人才库、海外高层次人才库、海外外籍专家人才库),打造三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联系各行各业海内外人才的猎头平台和人才库。只有建立留学人才数据库和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政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急需,可以立刻锁定目标开展引进工作。
以上就是对于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的三亚人才发展战略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就业规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