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练习题精选

2012-08-20 18:42:27 字体放大: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练习题精选

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您提供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练习题精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着作是

A.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

B.马卡连科的《教育诗》

C.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活动 ( )

3.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 )

4.不同国家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 )

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涵义: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和学生具有

A.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B.向师性和依附性

C.主观能动性

D.不成熟性 ( )

6.现场教学是教学的

A.主要组织形式 B.基本组织形式

C.特殊组织形式 D.辅助组织形式 ( )

7.“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 )

8.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

9.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D.评定学生操行 ( )

10.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选择和培养了班干部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组织了多样的教育活动 ( )

1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旧式分工 D.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制度 ( )

1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自主性 ( )

二、辨析题:13~14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规律。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而传授知识则无关紧要。试运用你所学习的教学规律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 )

20.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像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像没动,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

A.真动 B.似动

C.诱动 D.自动 ( )

21.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珀林 D.弗洛伊德 ( )

22.“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下列哪种思维品质?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 )

23.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 )

24.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稳定性因素是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 )

25.“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 )

26.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 )

27.我们的态度更容易被以下哪种人的态度所影响?

A.与我们相似 B.与我们相异

C.喜欢我们 D.我们给予高评价 ( )

2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明下列哪个因素影响社会态度的形成?

A.经验的情绪后果 B.需要的满足

C.知识水平 D.文化因素 ( )

29.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A.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无异常行动

C.无心理疾病 D.人体各系统发育良好 ( )

30.情感主要是和下列哪个选项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A.生理性需要 B.交往性需要

C.成就性需要 D.社会性需要 ( )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2.能力、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技能的特点。

34.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35.简要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D 7.B 8.D 9.A 10.C

11.D 12.C

二、辨析题

13.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14.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三、简答题

15.(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6.(1)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论述题(要点)

18.(1)该观点是错误的。

(2)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该规律认为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19.D 20.C 21.B 22.C 23.B 24.A

25.A 26.B 27.D 28.A 29.C

30.D

六、辨析题

31.正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是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

32.正确。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与属性、联系与关系的抽象概括与体系化;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

七、简答题

33.技能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4.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1)认知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有了对事物各种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35.(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所谓算法式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启发式。

(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就是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算子(算子亦称操作者,指在思维中用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搜索。爬山法是指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

利用现在的算子,沿着某条通路通过一个一个节点,逐级向目标递进。这就是目标递进策略。目标递归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八、论述题(要点)

36.(1)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如果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并去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于事件的卷入。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家庭、学校和一般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榜样也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我们可以使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实际上也是很好的促进人们助人行为的方法。并且,如果将多种二步式社会影响策略结合到一起使用,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的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二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