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写到妻子时只写“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夫妻志趣相投,一个勤学好问的妻子形象跃入脑海。
简答题
1、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
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文中结尾为什么要写到枇杷树?起何作用?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